萨缪尔・亨廷顿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年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8年
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特征,即一个“通”字。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亨氏正是这样,他一生的著述体现在五个方面,并在每一个方面都保持了高水准。
第一,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这方面最有名的著作为《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年)。该书是亨廷顿的第一本专著,迄今印刷了15次之多,已成为军事和政治相互关系这一领域的经典作品。2007年,在该书出版50周年之际,西点军校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以资纪念。
第二,美国政治和比较政治。针对“医治民主痼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有更多的民主”这一观点,亨廷顿在《民主的危机》(合著,1975年)一书中就当时的美国指出,使用这样的方法无疑于火上加油。恰恰相反,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首先,民主并不是一个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普遍适用的办法。如果一所大学任命教师需要征得学生的同意,这可能是一所比较民主的大学,但不会是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其次,民主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通常需要某些个体和群体某种程度上的冷漠和回避。这也是使民主有效地发生功用的条件之一。简言之,民主不足和民主过剩皆不可取,要义在于走向民主的平衡。
第三,政治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的政治。他在1968年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在我看来是他学术成就最高的一本书,也将对政治学产生最为持久的影响。书中充满了深邃的洞见,例如,他指出,改革者面临的问题,比革命者更为困难。原因有三。首先,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其次,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再次,如何处理各种形式改革的轻重缓急问题,对改革者来说比对革命者要尖锐得多。
第四,民主化。在这方面,亨氏著有《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1991年)。
第五,国际关系领域。代表作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亨廷顿,发生了从社会科学家到政论家的转变。2004年,亨氏发表了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它们是亨廷顿最后的两本个人专著,也是引起了最复杂反应的著作。它们的共同点,是社会科学家亨廷顿的褪色和政论家亨廷顿的凸显。
如果说,亨廷顿因其上世纪90年代前作为杰出社会科学家的论著得享崇高学术地位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后以“文明冲突论”和《我们是谁》为代表的更具有政论家色彩的亨廷顿恐怕有所不同。我以为,作为社会科学家的亨廷顿一定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文汇报》1.5 任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