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旦殉情皆因入戏太深?

2009-01-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生缘尽待来生

1月7日,云峰粤剧艺术团的六七个成员一起来到中山三院看望因肝癌住院的艺术团团长白云峰。有人问,“团长,11号在荣华楼的演出,您还能过去看吗?”“去,去,一定去!”白云峰点头答应着,此时的他脸色发黑,身体虚弱得厉害。可那场演出的一个节目,是他编

剧导演,由一位香港粤剧名角和自己的女弟子何海莹担当男女主角。节目排练多日,颇费心血,他真想再看一眼弟子的演出。

他真的去了,只不过提前了两天。1月9日上午10时,62岁的白云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1日的演出,何海莹临时更换了一个自选曲目,是她以前经常唱的一首,曲名叫《今生缘尽待来生》。茶楼全场鸦雀无声,听者依然入神。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乐师曲音未终,唱者泪已先流。

第二天,也是白云峰遗体出殡的前一天,何海莹被发现死在沙涌新村白云峰的住所内。经初步认定,何海莹系自杀,她先用利刃割脉,然后悬梁自尽。

结束生命前,何海莹将自己的照片摆在师傅的遗像前。她留给剧团其他人的一封遗书上这样写着:“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将剧团坚持下去,我会经常回来看你们演出的。峰哥离去,我实在难以面对这个事实。我死后,请将我俩合葬。”遗书的结尾是两句诗,也是两句唱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粤剧名伶白云峰

白云峰的师傅梁树介绍,白云峰出生在香港,14岁来到广州,开始在白云区羊城剧团当学徒。凭着对粤剧的爱好,加上天资和勤奋,17岁的白云峰便成了剧团里的核心登台演员之一。

“文革”后,白云峰又操起了唱戏的老行当。12年前,白云峰放弃了国营剧院的铁饭碗,领着一班乐师和演员,组建了云峰粤剧艺术团。“戏班”的主要舞台,除了到乡下临时搭台,便是城里的茶楼饭馆。白云峰操办“戏班”尽心尽力,集剧团的老板、师傅、编剧、导演于一身。

这两年,云峰剧团每天下午都在荣华楼演出。茶楼杜老板介绍,有时一天下来,团里每个人分得的茶钱和红包只有四五十元,可对于那些真正喜欢粤剧和退休下岗来打杂的成员来说,却都不嫌少,云峰剧团也一直勉力维持。

看戏的戏迷多是老年人,剧团成员的年龄也普遍在四十开外,而且以前一直是清一色的男儿身。直到4年前,19岁的何海莹来到剧团,才打破了年龄老龄化、性别“一边倒”的态势。

师抚琴来徒吟曲

何海莹的老家在广东湛江遂溪农村,那里粤剧风气浓厚,她从小便习得一身打掌板的功夫。来云峰剧团之前,何海莹在其它剧团干的都是打板和打杂的活儿。可在这里,白团长教她唱念做打,将一生戏台所悟精华悉数传授。“终于碰上了一个好师傅,薪水也还过得去,这也是她一直未离开剧团的一个原因。”剧团的一位乐师陈志龙说。

师徒式的研究学习让两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白云峰在七八年前已经离婚,一直独居。很多个晚上,何海莹都会来到师傅的住处练习,师傅抚琴,徒弟唱歌,一唱一和,其乐融融。将近深夜,何海莹才回到自己的住处休息。也许是为了方便练习,这几年何海莹虽然搬了几次家,可一直没离开师傅在沙涌新村的住处。

平时,白云峰负责编剧导演,指导排练节目,而何海莹有时也负责剧团财务,将收到的茶钱和红包,按人头每人派一份。“他俩的关系两年前便在剧团内公开了,我们有时背后叫她‘老板娘’!”陈志龙表示,对于两人的结合,虽然年龄差了将近40岁,可有着对于粤剧的共同爱好,剧团里所有人都很支持。

何海莹与白云峰相恋,遭到了何的家人的强烈反对。白云峰的师傅梁树介绍,何的母亲曾经找白云峰理论过,但一直也没能拆散这一对。有一次,白云峰将一台电视机送到何的出租屋,给她没事时打发时间。何母知道后,将电视机搬回到白云峰的家中,当着他的面砸掉了。“何母还曾给她介绍了一个大学生做男朋友,男孩挺乐意,可她就是死活不干。”

双方年龄差距大,其实白云峰心里也一直没能消除掉这个疑虑。陈志龙透露,何曾向白云峰提出过结婚的打算,可白云峰说,一生就算活上80年,自己也就还剩下十几年的寿命,哪一天自己去了,她才三十来岁,那不是害了人家?所以他一直没有同意。

去年初,白云峰查出患有肝癌,这一年来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住院。最近几次病重住院,白天白云峰由妹妹护理,何海莹白天演出结束,便匆忙赶到医院接班,每次都是通宵看护,从没间断过。剧团里有人为她叫苦,她淡淡地回应,“不要说了,我是他徒弟,什么都不怕。”

一声叹息人别离

“白云峰病逝后,小何在他的房子里,对着遗像,天天以泪洗面。”陈志龙说,他也是在她自杀以后才明白,11日在荣华楼的演出中,她为什么临时自选了那首《今生缘尽待来生》,并且是含泪唱完。“可能那时候她就已经有了这个念头,想跟他一起去。”

“小何连小学都没读完,留下的一页遗书中还有好多错别字。”云峰粤剧艺术团的多位成员均表示,何海莹的自杀和她的文化程度低、交际圈子窄有一定关系。“她年纪轻轻,人生阅历浅,从小到大,接触的是戏班子里的人,听到的是戏词里的事。走上这条路,也不难理解。”

(《广州日报》1.14 石善伟 冯卓君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