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应该知道胡兰畦

2009-02-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虽有过一次婚姻,但遇到了陈毅,两个人沉入爱河;高尔基对她非常欣赏,她被斯大林亲自圈定为高尔基的棺木执绋人之一。

1957年初冬,我十五岁那年,忽然有位妇女出现在北京我家的小厨房外。她穿着陈旧的衣衫,戴着一顶那个时代流行的八角帽,眼睛很大很亮

。这位妇女显然是来我家做客的。

我玩到天擦黑才回家,那位妇女还没有走,妈妈让我唤她“胡??”。胡??没有再到我家来。但偶尔听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大体是胡??被划成“右派分子”,送到什么地方劳动改造去了。

1983年,妈妈住到我在北京的寓所,我问起了胡??,妈妈跟我细说端详。

胡??名胡兰畦,她虽有过一次婚姻,但遇上了陈毅,两个人沉入爱河,他们山盟海誓;在时代大潮中分别后,互等三年,若三年后都还未婚,则结为连理。

胡兰畦生于1901年,1925年大革命时期,活跃在广州。后来国民党分裂,胡兰畦追随国民党左派何香凝,何香凝让儿子廖承志先期去了德国,胡兰畦不久也去了德国,并在那里由廖承志介绍加入了德国共产党,积极投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疯狂打击共产主义分子,廖承志和胡兰畦被捕入狱。后来,何香凝将廖承志营救出狱,不久,胡兰畦也被营救出狱。

出狱后,胡兰畦流亡到了巴黎,在那里写出了《在德国女牢中》。这部作品先在法国《世界报》上以法文连载,很快又出版了单行本,并被翻译成了俄、英、德、西班牙文。这虽然是部纪实性的作品,但有文学性,那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密切关注德国纳粹的动向,这部作品也恰好碰到阅读热点上。于是,1934年苏联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大会,就向寓居巴黎的胡兰畦发出邀请,她以唯一的“著名中国作家”身份参加了那次盛会。那一年她33岁,端庄美丽,落落大方,成为会上一大亮点。那次大会选举高尔基为第一任作协主席,他对胡兰畦非常欣赏,多次邀请胡到他城外别墅做客。作为共产主义作家,西欧对胡兰畦限制入境,苏联政府就为她在莫斯科安排了独立单元住房。

1936年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亲自主持了高尔基的丧事。出殡时,斯大林亲自参与抬棺,那时有好多人都希望能成为棺木左右执绋人之一,但名额有限,最后的名单由斯大林亲自圈定,而胡兰畦被钦定为执绋人之一。

1936年底胡兰畦回到中国。1937年到1949年这十二年里,她的活动让我这个后辈实在搞不懂。这期间,她与陈毅有过几次遇合,爱得死去活来,但盟誓三年之后他们失却联系,陈毅最后与张茜缔结良缘。

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第一届上海市长,胡兰畦写信到市政府请求会面,但约她去谈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潘告诉胡,陈已娶妻生子,胡只好悻悻离去。1950年以后,胡在北京工业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不是担任教职,只是一个总务处的职员。

那时,从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里,我就知道,胡??“日子难过”,“三反五反”运动里,她因管理大学食堂伙食,在并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定为“老虎”(贪污犯),关过黑屋子。“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时,她又被定成“胡风分子”,其实她根本不认识胡风。她到我家来,除了享受温情,实际上也是来借钱的,在那个革命浪潮涌动的年代,像我爸爸妈妈那样还能接待她的人士,实在已经属凤毛麟角。

胡兰畦命途多舛,但寿数堪羡。她熬过了沦落岁月,活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平反,恢复党籍,1996年含笑去世。她在复出以后写出了《胡兰畦回忆录》,但到1997年才正式出版。

(《北京青年报》1.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