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舍:北京小胡同走出的大“写家”

2009-02-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2月3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为此,《老舍评传》作者关纪新教授特别撰写了此篇纪念文章。

北京人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土著”。他的祖上是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

老舍生在戊戌年(1898)。那

年腊月二十三黄昏时分,有个先天不足的小生命,“落草”在北京城西北角的小羊圈胡同。产妇41岁了,平日的贫困加劳碌,让她勉强生下孩子就昏死过去。接生婆手忙脚乱抢救着产妇,婴儿被撂在一旁。多亏新生儿早已出嫁的大姐赶回娘家,一把抱起快冻僵的小弟弟,揣进怀中……那得救的弱小性命,便是老舍。

老舍降生在北京,一生又有很长时间生活在北京,最终还谢世在北京。

北京情

1936年,就职于山东大学的老舍,写了散文《想北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到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里有个北平!”

北京话

老舍学的是师范,19岁就办教育,26岁漂泊西方,在英国呆了些日子,他对朋友说:“你们各有专业,各有所长,我拿什么呢?所以立志写小说,贩卖大白话为生。”

老舍说的“大白话”,就是清代被叫做“官话”,民国被叫做“国语”,现如今也叫做北京口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独守在伦敦斗室里的老舍,接二连三地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起他用纯正北京方言写就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舍旅欧六载,离去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归来时,却已是名满文坛的白话小说大家。京腔京韵的北京话,成了老舍得天独厚的财富。

北京事

老舍笔下最出彩儿的,无一不是北京事儿。北京城大半个世纪发生的大事小情,北京人身上的优点缺陷,都被他当成活生生的标本来解剖……

晚年,老舍家小院里有时会来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见到老舍先生,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事后,老舍向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旧社会巡警的。他们就是《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北京味

“京味儿”,是文化人对老舍最好的概括。他的艺术从里到外满是“京味儿”,体面优雅、闲适洒脱、幽默豁达、浑朴真纯……样样都能从老舍作品里显露出来。

老舍艺术上的“俗”,也够一说的。一份统计说,《骆驼祥子》整部小说字数107360个,只用了2413个不同的单字,大大少于常见小说的单字用字量,这当中又有621个极常用的单字频繁使用,占了小说总字数的90%,“也就是说,学会621个字的小学生就可以阅读《骆驼祥子》的90%”。

但是,你千万别以为《骆驼祥子》是个没深度的作品,小说发表70多年了,研究者们至今仍在为当中不少基本问题争个不休。

北京人艺演员于是之,写过一篇《谈〈茶馆〉的魅力》的文章,他用带点儿疑问的口气说:“《茶馆》的魅力到底在哪儿……我到现在仍认识不清。它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吸引人,也没有用低级趣味迎合某些观众。学问大的人看了不觉浅,学问小的人看了也不觉深,就是这么一个戏。”这话不单单点到了《茶馆》的精妙之处,也触摸到了老舍“京味儿”艺术创造的真章儿:大雅大俗,雅俗共赏。

(《北京青年报》2.6 关纪新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