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戏剧学院一些比较资深的老师看来,“停招”其实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早在他们读书的时候,导演系都是四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招一届,表演系也都是隔年招生。直到1990年代大学普遍扩招,艺术院校也随之扩招,艺术高等教育从当年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
然而,由扩招而形成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是:人才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问题。
导演系毕业的学生目前能留在导演岗位的少之又少。上戏导演系的俞鳗文当年是班里的高材生,她说:“学表演的,即使不能当主演,去混个配角总没有问题,但是艺术界是不会需要二三线导演的,一个剧组最多总导演配一两个副导演,刚毕业的学生没有机会,所以毕业也就相当于失业了。”
文艺院团不进人,但还奇缺人。每个新戏上马,常常为找不到导演苦恼。常常是花大钱请大牌导演,以至于现在戏剧界屈指可数的几位知名导演常常分身乏术,不仅质量难以保证,艺术风格也日趋雷同。
“现在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真的很难用,大部分都是半成品。”在某文艺院团的负责人看来,导演系毕业生因为在学校的实践机会少,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有些只会排小品,大戏根本没法上手。
事实上,各大院团每年都有排演大戏的项目,但动辄上百万的投资,不可能交给一个年轻的新人。而小的项目每个院团也有自己的老导演,新人因此罕有机会。
(《东方早报》2.4 潘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