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里人”的心理不适
在宁波江北区失地农民安置小区,习惯了务农的王先生回忆说,刚刚搬进楼房后,很难适应城市生活,就业成了一大愁事
专家指出,如果农民在心理上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的进城行为只是形式上而已。
心理融合要跨三道坎
宁波大学陈传锋教授认为,农民融入城市,需要完成三个心理转型:一是角色和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让农民在内心认同自己已是市民,城市要革除歧视性态度,以市民角色期待和要求他们;同时这些农民也要自身努力,争取城市社会的尊重。二是就业心理的调整过程。由于被征地农民对城市工作的陌生,他们需要的帮助比下岗工人更多。在就业竞争能力上,如果没有特殊的培训和帮助,相当数量的人将成为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三是对城市生活及文化的适应过程。这是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最本质特征,这一适应过程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观念等。
农村城市化是一场深层次的“人的革命”,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传统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合格的新建设者。
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陈传锋认为,当前构建针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进城后的心理干预、心理调适机制正成为当务之急。不少农民进城后,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出现了心理障碍、忧郁症等所谓的现代病,江东区很多社区开辟了聊天室,请来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帮助辖区居民做沟通疏导工作。
城乡深度融合,不仅在于同步富裕的物质生活,同待遇的社会保障。这些东西是外在的。工作真正的着力点要放在对进城农民现代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精神境界追求上,努力做一名高素质的新市民。
(《新华每日电讯》2.10 李亚彪 郑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