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副刊练就“全能报人”
张恨水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来到北京的。他祖籍安徽潜山。1914年投稿时,截取南唐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恨水”为笔名。
初到北京的张恨水很快进入了报界,当了一名编辑,并幸运地认识了办报高手成舍我先生。成舍
张恨水连编带写,一人包办了全部稿件。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掌故、时评等等,全部由他一个人操刀,这练就了张恨水“全能报人”的身家本领。
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的“小说迷”
张恨水在北京8年,以一个外来谋生者的身份感受着北京,8年后,他开始推出《金粉世家》。这部小说自1927年2月起在张恨水主编的《世界日报》副刊上连载,历时5年,浩浩百万言。正是这部《金粉世家》,奠定了张恨水在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大家地位。
《金粉世家》的读者群之广,是怎么想象都不为过的,这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母亲鲁瑞。曾经有人问她:“您觉得您儿子的小说怎么样?”她回答:“还可以,喜欢嘛……说不上。”但她却是张恨水的“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是一定要买回去送给老母亲看的。
1934年5月,鲁迅人在上海,老母却留在北京,他记挂着老母的这点嗜好,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鲁迅向来对于“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很有些鄙夷,因为它“迎合了小市民的趣味”,但他对张恨水本人却从未有过褒贬,只说从未看过。
“十分钟成交数万银圆”神话的真相
到了1930年,为了腾出时间专门从事小说创作,张恨水辞去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副刊主编的职务。他还用稿费所得买下了大栅栏12号一处“足资歌哭于斯”的庭院,生活总算安顿下来。
张恨水流传最广的小说当推《啼笑姻缘》,这部小说真可算得上是老幼皆知了。小说是应上海《新闻报》严独鹤的邀请而创作的。要想在通俗文学的大本营上海滩打开局面殊为不易,但张恨水善于把握上海读者的阅读心态,他写的仍然是北京,却投其所好,利用上海滩颇为盛行的武侠热,在自己最为擅长的社会言情题材中加入武侠的猛料。这一招非常灵验,一下子就击中了上海读者的阅读兴奋点,赢得了沪上读者的认同和喜爱。
这期间,上海还传出了“张恨水十分钟内到手几万圆稿费,在北平买下一座王府”的传闻。传闻虽然过于夸张,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与上海世界书局的总经理沈知方先生的一次饭局上,张恨水同意将《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两部小说交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春明外史》是一次性买断,《金粉世家》的稿费则分四次支付,每收到四分之一的稿子,就付一千圆。张恨水又答应专门为世界书局写四部小说,每3个月交出一部,字数是每部在十万字以上,20万字以下,每千字8圆。这样一顿饭下来,张恨水的确将有数万圆的进账,这就是坊间流传的“十分钟成交数万银圆”神话的真相。
《啼笑姻缘》带动了北平的旅游业
由于《啼笑姻缘》的轰动效应,张恨水无意中带动了北平的旅游业。对于那些外地的张恨水迷来说,天桥成了来京旅游的必经之地。在张恨水的小说和散文中,陶然亭、西山、天桥、什刹海、北海、先农坛等等,这些地名是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看过小说的人,都会对这些地方情不自禁地心向往之。
张恨水对北京有一种浸透骨髓的爱,爱之越切,也就观之越细,察之越深。他写北京的居室、胡同、花草、年节、市声等等,都弥漫着一种深远的意绪,展现了一种宁静高朗的境界。
有一组数字令人惊异:张恨水一生办报40年,写小说三千万字,散文四百万字,曾同时在十家报纸上开辟长篇小说连载专栏。
(《燕赵都市报》3.1 刘东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