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但目前与切身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一些受聘者也为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毒化了“学术空气”。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已开始构建学风监控和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等。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中国青年报》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