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涌现出《大国崛起》、《故宫》等一批高水准的“纪录大片”,《唐山大地震》等新拍摄的人文类纪录片也在国际影展上获奖不断。不过,一些看似光鲜的纪录片流露出的浮躁气,也引起了专家们的警觉。
随着电视纪录片成为
一些纪录片常常引用以前的影像资料,但却只是堆起来“做旧”。著名纪录片专家陈汉元说:“年广久穿着西服非常认真地炒‘傻子瓜子’的镜头,常常出现在纪录片中。他为什么穿着西装炒瓜子?这个场景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了不起的阶段’。纪录片真实镜头中的细节,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需要纪录片制作人带观众去解读。”
陈汉元表示,“主题大、投资大、规模大,影响未必大”。很多纪录片的影响,和投资规模、宣传造势比起来,人文价值和社会回报太少,一些“橱窗工程”更是重复建设――“像是一个模子里翻造出来的。观众会说,纪录片都差不多,不看也罢”。
《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说:“纪录片作为表现民族发展历程的影像志,应该有现实、有思考,肩负起传达思想的责任。”
(《文汇报》3.23 王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