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时间并不确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身前马后为其护驾19年。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这时,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儿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寒食之俗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则出现在南宋以后。随着“寒食”之风的消失,寒食节也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中。
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扫墓习俗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秦汉时,扫墓之俗虽被纳入礼的范畴,但并没有作为节日民俗确定下来。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频仍,但扫墓传统保持依旧。唐朝前后,人们将扫墓作为寒食节的一项中心内容被确定下来。但随着寒食、清明二节的合一,扫墓又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被固定下来。
作为农事节令,清明也是安排农事和预测收成的重要日子。清明前后,要翻压绿肥,耕种水田,准备插早稻,还要对麦田、菜畦、果园等加强管理,以保当年有个好收成。
(《中国文化报》3.29 苑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