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质疑不无道理。日记本来是一种私密性最强的文本,一旦成为白纸黑字,便已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它
日记删改的动机无非两个:出于远祸和避免人事纠纷的心理;利用日记这种文本在世人心目中的独特价值,有意去左右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以避祸而删改日记,最出名的有清末“两朝帝师”翁同?的日记。百日维新失败,他不得不在日记中对自己当初赞誉康有为的段落大做手脚,以免惹来杀身之祸。希图利用日记“影响”历史,这在当代整理出版的一些名人日记中并不鲜见。
严格说来,因为个人毕竟生活于社会中,删是可以理解的,往往还值得同情,而改就不可原谅了。删日记,最多是将历史的某一面掩盖,改日记,则直是作伪,意在篡改历史,危害最大。改日记,又可分为作者自改和整理者“代庖”,作者自改,因其未必料定日后能公开面世,其心还稍可恕;而整理者“代庖”,就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忠,更是对历史的有意亵渎了。
作为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当然希望原汁原味,但这一条实际上很难达到。那么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整理者在事先声明的情况下进行删节,但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径直改换。“可删不可改”,这,应该是日记整理出版的一条底线原则。
(《文汇报》4.2 黄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