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房

2009-05-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先有好文,还是先有好书房,这里面存在什么逻辑联系,我也考证不出来。

古时读书之人,都有一间书房,一般还得取个雅名。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书房叫“老学庵”,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梁启超的书房叫“饮冰室”……到了现代,此风仍流行。

曹雪芹当年生活困顿,但北

京西郊那书房甚是讲究。面积估摸在四十平方米左右,一床,一宽大书桌,背后是一排书架,令人叹为观止。

在成都杜甫故居,看杜甫的书房,是有点简陋,但面积超大,环境幽静,是个读书写字的好地方。后来我又参观了绍兴鲁迅的故居,富阳郁达夫的故居,桐乡乌镇茅盾的故居,这些文学巨人都有讲究的书房。

上海有一位学问家江晓原先生,他家的书房就像上海图书馆的“山寨版”,家中藏书两万余册,分门别类按图书馆标准排放,书架是导轨型的,找书时可依目录滑动轨道就可以打开那一条相关的书架。别人担心自己身体好不好,收入还会不会提高,江先生呢,天天担心这房子牢不牢,这么多书会不会压塌了地板?

“大家=大书房”基本上成为一条定理,后来,因为麦家,这个定理在我心里轰然倒塌。

麦家住在成都一个老小区里,六楼,是个跃层,进了家后,我四处瞄巡,想看看麦家的《解密》、《暗算》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书房里写出来的。上了跃层之后,我大失所望,上面简简单单的,一间小客厅,一小间算是创作室,里面也没有成堆成堆的书,只有一台黑黑的笨重的IBM笔记本。

后来看到一则关于贾平凹的趣闻:有一编辑向贾平凹约稿。贾说,给我一张纸一支笔,他把脚搁在石磨上,白纸放在腿上,“刷刷”地写,十几分钟,约稿完成。

看看人家贾平凹,他不要什么劳什子书房,石磨就是书房,大腿就是书房。

(《解放日报》4.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