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拥有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目前已超过3亿,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未来20年还要有2亿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会成为工人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在总体上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其主体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那么,怎样使工人阶级的主体变成
我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就业岗位;二是劳动报酬,即工资和奖金收入;三是拥有资产,即个人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的报酬,取得一定的非劳动收入或财产收入。
就业和劳动报酬分配,解决的是工人基本生存问题,即马克思所说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拥有资产,解决的是工人参与利润分配问题,是使工人致富的基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其收入仍然没有超出劳动力成本的范围,工人的工资收入主要进行家庭生活消费,结余很少,不可能通过工资收入进行资本积累。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改制中出现了职工持股、劳动分工等新的分配形式,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拥有了企业股份,从而拥有了资产,具有了劳动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主人翁”地位不再被架空,而是落在了实处。拥有资本的工人的增多,意味着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劳动报酬,还参与了利润的分配。反映了当代工人阶级改变经济地位和走向富裕之路的新趋势。
工人阶级拥有资产,成为双重身份者和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市场经济中的两大主体:产权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相互渗透,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也是一个世界潮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李炳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