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大元帅名字的故事

2009-05-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朱德:三改其名

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的乳名叫“狗儿”。朱德4岁时,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

,只收云南省人。他求学心切,就来到报名处,假称自己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即兴将名字改为“朱德”。

彭德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彭德怀,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当年,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自己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林彪:嫌“林育蓉”太女性化而改名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报考黄埔军校。到广州后,他没有先去报考,而是走向了杨家祠堂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想先和党组织取得联系。路上他一直想着改名字的事情。他认为“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过于女性化。其实,他刚进入武汉共进中学就已考虑改名,他为自己起的新名是个“彪”字。但其父亲认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但是,当林育蓉走向杨家祠堂大门时,他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还是写下了“林彪”这个名字。

刘伯承:由“昭昭之明”到“子承父业”

刘伯承甫一降生,他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了人世。因此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戴孝。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是个失意秀才,一天突然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就给刘伯承起名刘明昭,这是刘伯承最早的名字。“伯承”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后来给他改的。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贺龙:加字不成便成“龙”

贺龙小名叫“长长”。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18岁时,贺龙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相传,上古舜帝传位给治水的禹时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明明天上。”

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他叔父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5岁那年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的学名叫世俊,号仲弘。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结合在一起。

罗荣桓:“桓桓于征”

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大家都称他“罗宗人”。1914年,罗荣桓家斜对面的一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一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

岳英小学第一任校长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他另给儿子起个名字。校长略作沉吟,顺手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宗人此后就改名为罗荣桓。

  徐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十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败后,徐向前下定决心,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

聂荣臻:“百福骈臻”

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翻阅《随身宝》时,指着书的最后一句对妻子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妻子点头同意,想了一下,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答应。因此,与其他九帅都不同的是,聂帅“荣臻”这个名字用了一生,从来没有改过。

叶剑英:“民之利剑”

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1917年夏,叶剑英等几个同学长途跋涉来到昆明,考入云南讲武堂。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

 (《人民政协报》第405期扬子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