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奇器图说》的境遇

2009-05-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世界上首部将力学原理与机械技术合而为一的著作――《奇器图说》的成书充满机缘巧合。1626年底到1627年初,对西方机械充满好奇并已皈依天主教的王徵到吏部候选,恰与在京候旨修历的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三位西方传教士结识,遂请他们帮助翻译那些有益于民生和国家建设的欧洲机械图说。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

史研究所副所长张柏春等人合作完成的《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答应帮助王徵译书,并且强调:应先了解力学理论,进而以力学解释实用机械的‘所以然’。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做法在19世纪才全面展开。1627年,邓玉函和王徵从多部西文力学著作、西文机械著作及部分中文书籍中选取内容,将力学理论和机械知识撮合为《奇器图说》。”

“受王徵译书的实用目的的影响,《奇器图说》简化了那些西文底本中由定义、定理、命题、假定、问题、例子、解释、推论等构成的力学理论体系,放弃了所有的数学证明,也就是弱化了欧洲力学的数学化的演绎结构。”

《奇器图说》成书的年代,正是欧洲科学发生革命性转变的关键时刻,其核心恰是在近代科学产生的过程中具有先行和典范意义的力学。遗憾的是,《奇器图说》并未激发出中国知识界研究力学的足够热情。就连王徵本人也没再继续研究力学理论。

到了清朝,“《四库全书》编者对《奇器图说》盛赞力学的‘美好’很不以为然,称其‘俱极?其法之神妙,大都荒诞恣肆,不足究诘’”。

“《奇器图说》起到了一滴知识‘试剂’的作用。它所介绍的前经典力学理论在中国的境遇表明,中国的知识传统为力学或者说物理学的植入与生长提供的理论基础是薄弱的,明清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异质文化对未来人类发展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科学革命与17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擦肩而过。”

(《光明日报》5.13 邢宇皓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