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读者在获得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就我个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为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人民日报》5.4 铁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