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问题话语权不该旁落

2009-05-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近日来到中国,中国学界和公众热切期待听到他对中国经济现象和问题的真知灼见。然而,期待落空了,因为克鲁格曼并没有对中国问题做过深入研究。

与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经济学尽管进步不小,但难说“匹配”。我们看到,有关“中国模式”的总结和讨论,

更具影响力的一些话语,依然为他人所掌握。如今广泛传播的“金砖四国”和“北京共识”的概括,分别出自原先名不见经传的高盛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吉姆・奥尼尔以及高盛顾问约舒华・拉莫之手。对于中国经验的总结,中国的经济学人即使不能说“集体失语”,起码也可以说“分贝不高”。

从历史看,全球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全球的经济中心有很高的关联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都出自英国;而在上世纪30年代之后,“盛产”经济学大师的地方就转移到了美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认为,经济学理论贡献的大小,不取决于理论的复杂程度,而取决于它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

林毅夫提出,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方面,中国经济学家应该更有优势,因为只有真正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各种经济变量作出选择。就此而言,中国的经济学家可谓生逢其时。

中国本土的经济学人,已到了真正负起责任来掌握中国问题话语权的时候了。只有这样,中国的公众才会摆脱对西方大牌学者的过分期待而回归理性。

(《文汇报》5.21 田晓玲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