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经济学尽管进步不小,但难说“匹配”。我们看到,有关“中国模式”的总结和讨论,
从历史看,全球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全球的经济中心有很高的关联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都出自英国;而在上世纪30年代之后,“盛产”经济学大师的地方就转移到了美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认为,经济学理论贡献的大小,不取决于理论的复杂程度,而取决于它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
林毅夫提出,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方面,中国经济学家应该更有优势,因为只有真正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各种经济变量作出选择。就此而言,中国的经济学家可谓生逢其时。
中国本土的经济学人,已到了真正负起责任来掌握中国问题话语权的时候了。只有这样,中国的公众才会摆脱对西方大牌学者的过分期待而回归理性。
(《文汇报》5.21 田晓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