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记者在德国当地调查后发现,事件真相与“不喝中国果汁”大相径庭――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狙击”中国果汁的问题
整个事件的真相是,德国曹阿山区的三家小企业因财力不济,成立了“广告共同体”,并针对曹阿地区民众展开“本土化”营销活动,重在说明三家企业是采用当地原料、雇用当地工人,试图以“乡土情结”来劝说本地民众购买本地区企业生产的饮料,并未针对中国果汁。
在面对类似中国产品遭遇“狙击”的报道时,为什么我们普遍的反应是愤怒而不是冷静?或许是因为中国产品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歧视太多了,以至于我们碰上类似事情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外国人又欺负咱了”,接下来的愤怒、声讨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不喝中国果汁”事件过度反应的背后,是我们对“中国制造”的不自信――喝不喝中国果汁,买不买“中国制造”,哪个人说了都不算,市场说了才算!对各种不利于“中国制造”的行为和现象,我们是应该警惕、敏感,但过度的自尊会使我们纠缠于口舌之快,让问题偏离了原本方向。
(《经济参考报》5.31 王小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