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蒋介石怎成了“常凯申”

2009-06-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费尔班德”、“林T・C”、“赫萨”,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实对应的都是学术圈名人: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这些人或是外国人,或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入乡随俗取了洋名,翻译者“有眼不识泰山”,随手就硬生生“音译”了,而这样的错译居然出现在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最近,一篇署名“高山杉”的网文,把2008年10月
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几十处名字谬误公之于众。其中最荒唐的,当属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

“韦氏拼音在我国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国外流传甚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介绍说,“韦氏拼音”的创始人T・F・威妥玛是英国人,从1841年到1883年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期间,他根据北京读音制订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这个方案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韦氏拼音,但仍有一些外国学者习惯用韦氏拼音。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说,通过查阅韦氏拼音与汉语拼音对照表,以及俄汉译名辞典、英汉译名辞典等工具书,完全可以避免犯错。

学者闹出的学术笑话远不止这些。前些时候,有北京大学教授将孟子翻译成“门修斯”;有著名经济学家将“aminoacid”直接译成“阿米诺酸”,而这神奇的“阿米诺酸”,就是常见的“氨基酸”……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看来,在社会风气浮躁、万事讲求“快餐文化”的年代,知识分子,尤其年轻一辈的学者,更应该保留自己的学术品格,珍惜学术声誉,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文汇报》6.9、10 吴越 王乐 姜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