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申遗”非常热闹,但在这场“申遗”的热潮中,很多地方的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文化遗产,而只是为了“文化遗产”标签背后的经济利益。
“这其实是抓住文化遗产热这个机遇,大力提升
专家们认为,在一哄而上的“申遗”热中,文化遗产的独特性被忽略了,一些真正需要尽快保护的遗产,却因为种种纠缠不清的利益冲突而被搁置。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表示,我们保护了几百、几千个“非遗”项目,可是,如果它们都是出来“作秀”的,那就没有什么保护的价值了。
同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包装和改造,已经走了样、变了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朝戈金教授说,“如果仅仅是一群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人在搞开发,那通常都会走样,因为这些人首先并不会去尊重文化,他们只会考虑如何将一项‘非遗’包装成商品卖出去,这就会对‘非遗’造成很大冲击。”
许多专家都在呼吁,一定要注意保护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切不可进行过度商业包装。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的生存、生长环境,如果被硬生生圈养在狭小的舞台里,仅供人们消遣娱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原生态性。这不是保护民间艺术,而恰恰是割裂了它的血脉。
(《工人日报》6.14 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