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造“悲情作文”的悲哀

2009-06-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据6月20日《重庆晚报》报道,2009年重庆的高考题目《我与故事》,然而,阅卷工作完成后,重庆某老师感叹:作文编造痕迹太明显。不是父母离异,就是父母双亡,然后讲述自己多么坚强,考生作文里涌现出太多的“悲情故事”。考生的假悲情难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分。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的中考和作文比赛中

,阅卷老师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惊人相似,甚至连所举例子都一模一样。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一些孩子缺乏思考、知识面狭窄有关,但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让老师在教授学生作文时,往往采用一种教条、刻板的方法,即八股文式的灌输。无论写什么题目,都要求遵循一定的套路、模式,尽量拔高思想,一旦逾越了条条框框,则视为不合格。

记得几年前,有位老师给学生出了篇作文题――《雪化过后是什么》,结果,凡是写雪化过后是春天的学生,老师都给了高分,而写雪化过后是水、是河的学生,则得了低分。可见,缺乏思考、思维僵化的恰恰是一些老师。

所以,当意识到孩子作文编造痕迹太明显,建议他们“多读书、勤思考”时,我们更希望,能从教育方式上找原因,想想如何让孩子在作文中说真话,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工人日报》6.23 黄哲雯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