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券成了“受气券”
不久前,5A级旅游景区贵州黄果树景区到上海发放旅游券,市民严女士幸运地领到了一张“大礼包”套票,包含了陡
严女士打电话到黄果树宾馆要求用“大礼包”套票预订次日的标房,却被告知“客房已经全部订满”。次日,严女士夫妇抵达黄果树宾馆,询问接待人员“还有没有房间”。接待人员马上热情回答:“有啊,要几间?”但当严女士拿出“大礼包”套票时,接待人员马上一脸不高兴:“现在很多假票的,这个票不知道能不能用,要向上级请示。”经过很长时间的请示和鉴别,接待人员勉强同意使用套票。严女士问:“明明有客房,为什么我昨天电话预订时你们要说‘客满’?”
抵达陡坡塘瀑布景点后,严女士将套票交给一位女检票员,检票员说:“你使用假票!”严女士顿感冤枉:“明明是你们景区到上海发放的旅游券,怎么会是假票呢?”检票员毫不让步:“上头早就通知说,不接受使用套票。”原来,“假票”只是借口,真正原因是不想让游客使用套票。
这次旅行总共花去交通、餐饮、住宿等费用6000多元,换来的却是一肚子的怒气。
“变质”的旅游券
所谓的“大礼包”套票旅游券就是一个“鱼饵陷阱”。当游客花了大量成本抵达黄果树时,景区又翻脸不认人,用种种借口拒绝兑现旅游券上的承诺。
一些地区把发放旅游券当成了旅游促销作秀,他们提供的旅游券号称一套价值数千元,但是仔细看看,里面有数十家酒店提供的“抵价100元”优惠,对于游客而言,最多只能享受其中一到两家酒店的优惠。同样的酒店标房,旅游网站上的预订价格比门市价要低200多元。在景区优惠方面,更是设置了诸多限制。
在此次旅游券大潮中,一些以当地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旅游地也借着“拉动内需”的由头,千里迢迢到全国各地去发旅游券。每到一地,搞一场旅游推介会,发几千张旅游券,再摆上几十桌宴席。到头来算,真正吸引游客到当地消费的金额还不足支付他们的路费。同时,发放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发出去的旅游券又会流到当地,成为当地某些人的“福利”。
期待成形的制度
由于旅游消费券多数是以政府名义发放,假如不加以严格管理,不但会影响其拉动内需的效果,还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当经济出现波动或衰退时,政府为了提振消费水平而派发消费券,是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形式存在。相形之下,发放消费券在我国还只是在“尝试期”,我国目前还缺乏比较成熟的消费券发放制度。
有专家建议,发放旅游消费券时还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要有目的地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派发,收效才会明显;同时要引导有消费能力的人进行消费,不能让它变成政府发放的一种福利券。
(《解放日报》6.30 陶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