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夕,故宫博物院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挑选贵重文物三批运到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2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运到基隆后,在杨梅小镇中转,又运到台中糖厂仓库暂时存放。之后,文物在雾峰乡北沟修建仓库存放了17年之久,直到台北故宫建成,
从糖厂仓库到雾峰乡北沟
从1949年年底开始,好几千箱从大陆迁运出来的珍贵文物运到台中市郊外的制糖厂。据记载是由五个或六七个箱子垒放在一起,非常整齐地摆成6行,把糖厂的两座仓库塞得满满当当。
作为大陆迁台文物在台湾地区的第二个中转地,文物在这里一直存放到第二年的4月。糖厂仓库保管条件不太好,大家只把这里当成暂时性的借用仓库,一旦糖厂开始制糖,这些储存的文物就要立即运走。文物需要一处长久的安置点。管理处四处寻觅,最后选定了台中雾峰乡吉峰村北沟山麓。
1950年1月,北沟开始修建库房,3个月后完工。1950年4月13日起,文物开始向北沟搬迁,迁入新库存贮。
《四库全书荟要》被泡
1963年3月,台湾正值春雨期。22日下午,工作人员梁廷炜在例行检查中,赫然发现文物箱上有一摊水迹,吓了他一跳。他立即卸下这台标有633号的箱子检查,发现贮藏在里面的《四库全书荟要》9册被雨水浸湿后发生粘连,已经无法揭开。这9册分别是《左传注疏》2册、《春秋权衡》2册、《春秋左传事类始末》5册。
梁廷炜又打开其他箱子仔细检查,856号箱中《四库全书荟要》的栾城集一册也被雨水浸湿粘连在一起;1021号箱中的23册《四库全书荟要》有霉污。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共7套,保存在北沟的文渊阁版《四库全书》是成书最早的一部,诞生于180年前。这套《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本,是现世仅存的一套孤本,孤本的破坏,损失重大不言而喻。
1963年6月3日,台湾“教育部”收到了“检察院长”于右任写给他们的信函:“其损失情形如何,主管人员有无失职咎责?应予调查,以明真相。”结果,联管处主任孔德成引咎辞职。孔德成是孔子的77代嫡孙,1920年被民国政府册封为“衍圣公”。庄严和梁廷炜因为任职年久,服务勤慎,而且此事又系梁科长自行发现,从轻议处。但仍然给予庄严申诫,给予梁廷炜记过一次。
“翠玉白菜”受损
“翠玉白菜”是清朝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菜叶上的小虫纺织娘繁殖力强,隐含着老人希望新娘将来多子多孙,稳享皇室荣华富贵的愿望。“翠玉白菜”随瑾妃一同入宫,一直摆放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宫内。
2007年3月,媒体披露台北故宫院藏“翠玉白菜”上的虫须断裂,立即引起全岛关注。台北故宫专门召开听证会解释此事。
对于“翠玉白菜”是什么时候损坏的,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2003年12月南下高雄展览3个月后发现白菜上的小虫有裂缝的,因为在此之前,“翠玉白菜”从来都没有外展过,但台北故宫拿出了1966年拍摄的照片,证明“翠玉白菜”上的损伤属于旧伤。也有人揣测是1949年南迁时造成的,可是,当年的保护措施严密,连最脆弱的蛋壳瓷都毫发未损。于是,有人猜测“翠玉白菜”当初在清宫时可能就受损了。
“女尸图”失窃
秦孝仪在任时曾花了23个月的时间,把从大陆故宫运到台湾的文物,一件一件进行清理盘点。2972箱运到台湾的文物与当时故宫文物账目进行核对时,秦孝仪惊奇地发现,除了一本书里少了一页纸以外,那么多的文物竟全部在册。
而秦孝仪清点文物时少掉的那一页,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也是一起著名的意外事件。那一页是院藏重要文献《满文原档》当中的一页“女尸图”,在1969年外送拍照存档时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满文原档》是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岛内外学者一直要求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它出版发行。那时没有数字扫描,拍照与影印都
极不普遍,于是将文献原件送到外面去照相以便印制。而《满文原档》厚重又多册,只好将它拆解成小册外送照相,每天送去一部分,送回来之后检查验收。有一天,图书文献处检查送回院里的文献时,赫然发现送出去的文献有一页消失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这遗失的一页就是“女尸图”,上头画有裸体的女性尸体,满文部分写的是当时战争的情况,用的纸是一张明朝的公文回收纸,内容是一份验尸报告,“女尸图”清楚地印在上面。所幸的是在送出去拍照前台北故宫就留下这页“女尸图”的复印件,因此发行出书以及研究都可以继续进行,不至于空了一页。
由于“女尸图”的遗失,台北故宫博物院下令,从此台北故宫的文物一律不可以离开院内一步,不管是要拍照、发行、修护或是基于任何大小理由,必须留在院内。台北故宫院内也因此自设摄影、印刷等各单位,就连修复也由专家亲自在院内进行。
(《解放日报》6.12 周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