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瞠目的数据
前几年的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据报道,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
“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18493人。
王耀辉说,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
外国主动出击抢人才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07年一份报告显示,每个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平均每年带来的效益是2.44万英镑。加拿大估算的数据是2.5万加元。
“一旦留学生不回国,此前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就无法收回,以每人为外国每年贡献2万美元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为国外贡献100亿美元外汇。”王耀辉说。
然而,各国还在争抢,并且手段变幻多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曾总结了人才大战的10种武器,比如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设奖等隐形手段。据了解,2003年左右,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400多万元的奖学金中,外企占了300万元。而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统计表明,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研究中心将超过800个,而6年前这些研究中心仅为100个。
何时回归
“根据以往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有数据显示,当教育经费占GDP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会大幅增加。
事实上,经济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留学生回归比例反而下降。王耀辉认为,滞留海外的人才,同时还有非市场因素左右着人们的选择,比如对亲人的思念、双重国籍带来的归属感问题。目前的中国,能否留住青年一代精英,解答的方案有许多种,但人们对人才战形势的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是改善现有环境的动力。
(《新民晚报》7.21 李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