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大史诗影响印度数千年

2009-07-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季羡林生前亲自翻译《罗摩衍那》。在季先生关心和指导下,其弟子黄宝生等与先生精心合作,翻译并出版《摩诃婆罗多》。这是两部怎样的史诗?本报特摘登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石海军在7月24日《世界新闻报》上所撰写的文章。

  伟大的史诗时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

印度两大史诗。泰戈尔曾说:“几个世纪过去了,但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源泉在印度这个国家并没有枯竭。每天,每个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在朗读其中的诗句。”《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历史传说”,《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季羡林认为,前者风格比较简明、朴素,文体上代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而后者则有不少精致细腻、彩绘雕饰的诗章,处于从史诗向古典梵语文学发展的过渡阶段。

从字面上说,“摩诃”之意是“伟大的”,“婆罗多”既是印度古称,也是印度古代民族称号,正如我们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印度人也称自己为“婆罗多的子孙”。“摩诃婆罗多”的含义就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其中心内容是描写发生在印度古代的一场大战,战场在今天新德里附近,当时叫“俱卢之野”。这部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古希腊两大史诗加在一起,在篇幅上只相当于它的1/8。《摩诃婆罗多》除中心故事外,还插入很多其他故事和传说,成为印度一部百科全书式圣典。

《罗摩衍那》的字面意思是“罗摩的游历”、“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其主要内容是写英雄罗摩伟大一生。罗摩是阿输陀的王子,他父亲想把王位传给他,可由于妃子要挟,王位无法传给罗摩。他自甘流放,进入森林,其妻悉多、弟弟罗什曼那从善如流,与罗摩一起流浪。在森林中,悉多被十首魔王劫走,罗摩与猴国结为同盟,打败十首魔王,救出悉多。14年后,罗摩回到国内继承王位。史诗把罗摩作为理想的英雄人物来加以歌颂,悉多在史诗中则是贞洁化身。

  探索人生,寄托理想

印度两大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当,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这一时期印度出现了君主制,印度文明正从森林文明向封建文明过渡,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对人生、社会如何发展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探索。

《摩诃婆罗多》的用意并不在于表现战争的伟大意义,它倡导的也不是英雄主义,相反,它详细描写大战的前因后果,反复讨论了人生与社会的各种问题,这与西方史诗大不相同。而《罗摩衍那》比较专注于塑造罗摩的形象,更符合西方英雄史诗一般特征。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就是善和正义,罗波那就是邪恶和非正义,《摩诃婆罗多》中复杂的哲学与宗教探讨,在《罗摩衍那》中演变成了社会理想与道德规范,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君主制社会出现以后,当人们无法将复杂的“正法”问题讨论清楚时,在习惯心理上就会将理想与希望寄托在体现神性的君王身上,罗摩恰恰是这种君王理想的完美体现。

《摩诃婆罗多》更多地与远古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富于粗犷性,而《罗摩衍那》则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连圣雄甘地也将自己理想的社会称为“罗摩之治”。印度及东南亚艺术的来源

两大史诗成为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如迦梨陀娑的名著《沙恭达罗》就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不但影响了印度人的生活、信仰、道德及价值观数千年,而且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诸国也产生巨大影响,其古典文学主要是从这两大史诗中汲取营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