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见范长江
范长江重返《人民日报》
一代新闻名家、《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909-1970)与《人民日报》
1949年1月,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的范长江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出发,担任新创刊的北平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3月15日,人民日报社从平山迁入北平,《人民日报・北平版》停刊,范长江即随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南下,担任即将创刊的解放日报社社长。
8月1日,原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央决定调范长江回北京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任副社长,继续担任总编辑。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仍然分管《人民日报》的工作。
1950年1月,范长江走马上任了。这年他41岁,信心很足,决心把《人民日报》办出一个新模样。
抓住“大转变”这个“抓手”
当时,《人民日报》面临许多问题。战争年代在农村环境中难免有游击习气,散漫、迟缓、不严密的作风被带进了城。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期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一些重大差错,曾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说成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初次发表的国旗图样说明、国歌的歌词和曲谱均有差错。
这些差错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说,你们有点像《大公报》我就满意了。范长江正是《大公报》培养出来的,他对进入和平建设年代的《人民日报》应该办成什么样子有自己的追求,要雷厉风行,有一个大变革。
“抓手”在哪里呢?正好在这个时候,一部苏联的二战故事片在中国放映了,片名叫《大转变》,讲的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实现了战略反攻。范长江看这部电影时深受启发,即组织全社人员观看。
范长江的努力有了效果
2月,刚刚上任的范长江主持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如何实现《人民日报》的“大转变”。
范长江的讲话声若洪钟,要求报社各级领导,要像《大转变》中的将军们那样,学会集中使用力量,抓住要害,打歼灭战。要求编辑记者们像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苏军官兵那样,坚决执行大元帅的命令,坚守岗位,歼灭敌人,决不退却……
到3月下旬,范长江传达刘少奇的看法,说《人民日报》有点看头了,有生气了,发表了一些能解决问题的文章。
1951年4月间,他和同事谈到,最近中宣部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认为现在《人民日报》从内容质量和发行数量上看已是中国第一大报了。
一些做法引起争议
“大转变”开始以后,人民日报社重新梳理和发展了近万名通讯员。但是,范长江对此不满意,他提出,现在报纸并不缺乏一般意义上的“写稿人”,而是缺乏大量“社会活动家”类型的通讯员。这样的人具有较高政策水平。他们对党报的作用在于,能经常用文字反映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反映群众舆论。要把“芝麻”和“绿豆”分开。
要培养和联系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对编辑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需要编辑部成员把自己锻炼成“社会活动家”,否则就难以对话。因此对范长江提出的这个新观点和做法,编委会成员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并不完全同意,引起了较多争议。
雷厉风行与稳妥行事的矛盾
范长江是新闻名家,但是他的性格比较急躁,总是希望尽快成事进而开创新的业绩,这样他有时会在编辑、记者和干部群体尚未完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领兵先行。
他时常采用“飞行集会”的方式,就是发现问题后突然组织在场人员会议,由他进行评议、批评,散会后即去落实。
他特别不满做事疲沓、不讲效率的农村作坊式做法,当众批评为“老棉袄、老油条”,他严厉批评有些干部进城以后摆老革命架子,说摆出来的架子是“猪肉架子”、“狗肉架子”。
在人民日报社干部群体中,中层干部基本是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的,不少是“三八式”老干部。和范长江相比,他们的革命资历一点儿也不短,不少人的党龄比范长江还长,因此对范长江有些不服气,而且看到了范长江的一些不足。
相比起来,范长江对受过大学教育的编辑、记者比较看重,认为他们年轻、采编能力强,用起来顺手。他有时会越过编辑部主任,直接调动记者采访。这又引起了一些老干部的意见,认为“干部路线”出现了问题。
被调离《人民日报》
凡此种种,逐渐积累,终于矛盾引发。
1952年春,范长江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领导“三反”、“五反”运动,人民日报社的“三反”、“五反”也搞起来了。人民日报社进城后第一次经历大运动,一哄而起,非但导致了一些错案,而且直接引起了一些干部对范长江的意见。
报社举行部门负责干部会议,他们语言激烈,影响也比较大,纷纷对范长江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意见和批评,其中包括对培养“社会活动家”看法。还批评范长江将母亲接到北京来生活,是要母亲逃避“土改”。
胡乔木派黎澍到《人民日报》调查,认为主要是关于工作方法上的问题。黎澍特意说明指出,对范长江的历史中央是清楚的。关于他接母亲到北京来生活的事,中央也是知道的,那就不是问题。
根据上级的意见,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既然大家有了那么多意见,矛盾那么尖锐,那么就让范长江在编委会作检查。
从人民大学回来的范长江作了两次检查,胡乔木等发现许多意见还很尖锐,一时之间难以调和,于是决定将范长江调走,换一个工作岗位。从这点上来说,不能说不是范长江的一个悲剧。今天的人们回顾往事
回顾范长江在《人民日报》工作的两年,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业绩永远留存在《人民日报》的发展历史上。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亦是范长江新闻生涯的句号。
《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的时候,范长江的同事、老部下何燕凌文章纪念范长江,谈到了范长江离去的原因:“也许是由于急切盼望‘大转变’早日彻底实现,也许是由于他性格中本来就有些粗暴和锋芒毕露的因素,也许还由于同志之间因经历不同而有某种误解,他对人的批评有些过于尖刻,伤害过一些好同志。而当年在报社‘三反’运动中,大家在气头上对他的批评也不尽公平。这些都已是历史的陈迹,而且在长幅的画卷上只不过是微微几道擦痕,曾经身历其境的同志早都可以释然于怀了吧。”
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人们纪念范长江时,当年曾激烈地提出过意见的老记者陆灏对朋友感叹:“当年长江对老同志有些过分,而我们这些老同志对长江也有些过分了。”这当属肺腑之言。
(《百年潮》2009年第6期 钱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