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先后担任驻菲律宾大使、驻澳大利亚大使,现为中国驻英国大使。她主张公众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让人深受启迪。
为什么讲
在国外演讲是我们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在英国,听演讲与听歌剧、听
外交演讲虽然不是着眼于历史的大视野,但是在当今形势下,去介绍宣传中国,去设法改变外界对中国的成见和错误看法,同样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好的演讲应该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让听众得到关于中国的新信息,产生新认识和新看法。
讲什么
演讲内容的选择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自己想讲什么,二是听众关心什么,这两个要素同等重要。如果只关注自己想讲的内容,就有可能成为宣教,不容易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更难影响他们的看法。如果只想迎合听众,则不一定能达到设定的目标。
伦敦交响乐团邀请我为郎朗的独奏音乐会做3分钟致辞。听众是来听音乐会的文化界人士,3分钟讲出点名堂不大容易,但这又是非常宝贵的机会。我反复推敲切入点,在网上查到郎朗和他父亲的故事,决定从这里讲起,引出中国的发展变化,结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给郎朗提供了成才的社会土壤。虽然这个讲话很短,但鼓掌时间非常长,说明这个切入点是成功的。所以宣传介绍中国不见得一定要讲大道理,从任何一个小的点都可以引申扩大,实现宣传的目的。
怎么讲
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开篇的几句话能否与听众形成沟通很重要。我去英国伊顿公学的政治协会演讲时,听众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我说:来之前用中文搜索引擎查找伊顿这个词,得到6.8万条信息,有很多介绍伊顿学生和你们前辈的文章。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对孩子们来说,在中国的网络上如何描绘伊顿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第二,要尽早切入正题,最好不要上下五千年地讲与主题没有直接关联的话。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切人,可以带点争议性,调动听众的兴趣和兴奋点,例如:中国是强国吗?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持续吗?正面的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
第三,用事实和例子回答提出来的问题,最好由浅入深,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去强化自己的观点,能够结合个人的经历会更好。我经常用自己参观义乌小商品生产的观感为例子,从中国产业的薄利讲到为什么人民币不能轻易升值,为什么在节能减排上要循序渐进等。用实实在在的例子说服力比较强。
演讲的结论是通篇的关键,最好通过推论把听众引向结论的方向,让人觉得不是这个结论都不可能了。莎士比亚故居2009年纪念会邀请我作为来宾代表讲5分钟的答谢词,在场的有来自英国各地的莎翁迷,我想讲的核心思想是,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如中国人对英国的了解深。我从在北京避雨的一个经历讲起,进到一个书店,看到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原版的英文书。我说,在英国进过很多书店,很少看到关于中国的书,更不要说原版中文书了。
然后我讲到中国人对莎翁和他的戏剧的了解,举例说,在外交谈判中我经常引用哈姆雷特的名言“TOBEORNOTTOBE”(大意为: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非常好使的谈判言语,大家都乐了。但是我话锋一转,问:“你们谁知道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你们是否知道汤显祖和莎翁是同一年去世的?”现场特别安静。我接着说,现在应该是英国人努力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了。这话比较尖锐,实际上是批评性的,我顿了一下,竟然满场长时间鼓掌。
(《半月谈》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