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职务“转非”的领导干部们

2009-09-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转非”滥觞

“我今年初退居二线,福利待遇没变,去不去上班没人过问,比以前省心多了”,一位熟识多年的老朋友对记者说这番话时,透出一种难隐的失落感。

这位朋友今年50岁,因年龄原因,不得不从单位的副职,转任相应的非领导职务,成为单位三个副处级调研员之

一。

记者调查发现,领导干部转为非领导职务后,有的能够继续坚守岗位,积极发挥余热。但也有不少由于单位疏于管理,致使其游离于管理之外,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加剧机关人浮于事,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认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实权有待遇,而后者没有实权,但享有相应的级别待遇。”

从各地看,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未到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随着干部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年龄、身体、领导职数、岗位需求等因素,提前转任待遇相当的非领导职务。在这里,“转非”被视为一种照顾性政策。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对非领导职务的职数设置作了严格的比例限额。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干部太多,实职官位太少,加上“转非”承担了一些难以言表的功能,所以为了权衡关系,以至在岗位的设置上,很多地方不得不突破规定的比例限额。

实质上是人才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领域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退休制和任期制。

“领导职务可转任非领导职务,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在领导职数有限的情况下,解决那些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职级待遇”,李成言认为,“实施任期制,来自领导干部的阻力不小,‘转非’就成了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平稳出口。”

但在现行体制导向下,“转非”也产生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从各地领导干部“转非”情况看,一般是厅级干部58岁“转非”、处级干部50岁出头“转非”、科级干部40多岁“转非”。这意味着,公务员在一定年龄还晋升不到相应级别,“转非”就成为必然选择。尽管领导职务干部“转非”,为推动干部年轻化打开突破口,有助于完善干部任期制的实施环境,但客观上也收窄了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晋升空间,导致相当多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上没有盼头,得过且过,降低了工作效率。

不少“转非”干部认为自己仍年富力强,希望能再继续承担一部分工作。其他干部针对“转非”领导干部人浮于事的状况,也普遍抱有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转非”领导干部可为他们分担更多的工作压力。

折射“官本位”意识

有专家认为,“转非”还是一种“官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即借机让他们流连于官场,享受官员福利和待遇,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这种“转非”折射出“官本位”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仍有较深影响。

“转非”领导干部在收入、医疗、车辆等方面基本能得到保障,但政治待遇却往往被忽视,比如该参加的会议不通知,该传达的文件不传达,常常被闲置一边,不管不问不安排。

“让这么多的官员,闲着却能坐享社会财富,其成因肯定不在个人,而是体制使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表示,“无论从社会和谐还是公正合理的角度看,都说不过去。”李成言教授则认为,“绝大多数‘转非’领导干部,从年龄、经验、身体、精力各方面来说,都足以承担相当的工作责任”,“‘转非’出现的人才浪费现象,不管从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还是从福利分配来看,都是一种新生的不公平。”

“转非”既要达到精简人员、培养年轻干部的目的,又要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就须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更新“官念”。而彻底打破待遇终身制,才是最终的治本之策。

  (《?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35期 李松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