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包括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意识到,废除书院
胡适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上世纪20年代他就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
毛泽东更看重的则是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他认为西化教育课程繁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出钱,学校教给知识,最后拿文凭,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
季羡林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现在,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又在中国大地上兴起。
山东,有作家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有陈忠实的“白鹿书院”;天津有“北洋书院”;江苏,有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长沙的岳麓书院,则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绵延至今,讲坛热度不减。现在,一些大学也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岳麓书院成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郑州大学探讨如何把书院和学校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就在河南境内;江西九江师院主动把一些学生的活动放在距离九江市40公里的白鹿洞书院。此外,还有一些商人创办的书院。
然而,现在的中国是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既没有民国初年那样一批学贯中西的人物,更没有古代如朱熹一样影响千年的思想巨匠,此为现代书院的尴尬。现代书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教学必须遵守现在大学的教学体制,在论文和学分上缺乏独立性。现代书院正遭遇着古代修养式教育与现代学业文凭教育的两难困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9.8 柴爱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