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一家中文电台
我从1958年开始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音。1993年,我55岁,按规定退休了。
1994年,我办理了移民去美国与家人团聚。初到美国的一个早晨,我在一张华文报纸上看到一个招聘广告,我的心竟狂跳起来:纽约一家中文广播电台招聘节目主持人,有经验
他们要不要一个56岁的老人呢?我在电话里报了名。那天来应聘的人真多,男男女女都是年轻人,像我这样的只有我一个。
轮到我进去了,一位很有气质的中年妇女接待了我。这家中文台是她于1988年创办的。这位女台长详细了解了我的情况,然后从桌上一叠剪报中选了几份,有新闻、时事评论和人物采访,规定不能准备也不能查字典,马上进录音室录音。我坐在录音台前,一个字没错,一个结巴没有,用三种不同的播音技巧播出了文稿。
第七天的傍晚,电话铃响了,是台长打来的,她通知我7月1日上午8点到电台上班。台长告诉我,这次有200多人应考,只录取了我一人。
一切都和国内不同
在这里,除个别人外,所有的人都要拉广告,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养电台。
在美国做广播还有一个情况和国内不同,主持人的各种播音腔和播音风格可以并存。刚到电台上班时,有一次开广告业务会,有一位香港过来的主持人和一位台湾过来的主持人提出:“我们有的主持人播音,完全是大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风格,我们快成了中央台的分台了。”我知道这是指我的播音。台长思考了一下说:“大陆是标准普通话的发源地。现在我们的听众中间,大陆来的移民占了70%以上,以后还会逐年增加,他们习惯听大陆电台的播音,这方面我们不是要改变,而是要加强。”台长的明确态度使那两位主持人偃旗息鼓。
电台经常会接待找上门来的各类的听众,他们把电台当做知音良友,有什么要求和问题都来找电台。
在联合国广播电台
2007年初秋的一天,台长对我说:“联合国广播电台中文部招了一批主持人和记者,都是从美国大学招来的年轻人,英文和普通话都很好,但没有学过播音专业,要请一位老师给他们上课。我推荐了你。”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工作。
联合国电台用几十种语言向世界播音,报道联合国的各种动态。第一天上课,学生有11人。我要把语言的技巧学习、声音训练和呼吸气息的控制以及各种类型稿件的演播方法,在3个月中教给他们。
上第一课时,有一位学生说:“现在各地的播音都在追求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不追求拿腔拿调的播音腔了,再来学习语言技巧,有没有必要?”我说:“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技巧、发声方法和呼吸控制,是作一个主持人和记者的基本功,学和不学是不同的。就像唱歌,学了歌唱的基本功,再去唱美声、唱通俗歌曲、唱民族歌曲都可以唱得更好。”随着讲课的深入,加上每堂课我都有作品欣赏和各种交流,学生们越来越有兴趣。
结业时,联合国电台台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令我十分感动。学生们还专门买了一个大蛋糕与我欢聚。
永远热爱我的听众
1995年,我主持一个“快乐家庭”节目,与听众交流婚姻恋爱和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听众参与这个节目的热情很高,常常“你刚说罢我登场”,有时还争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节目中,我还开设了小说连播。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由我一个人播,在播小说时,我讲山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方言。听众说:“听你在电台里讲故事,比我们自己看书还过瘾。”这个节目成了我的王牌节目。
有一次,我感冒嗓子哑了,不能播音,听众寄来了各种治嗓子的偏方和药。有的听众还连夜织了一条大羊毛围巾送给我保暖。
(《新民晚报》9.13 韦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