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份提案保留了北京站小洋楼

2009-11-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有一桩事,折腾了整整一年,几乎绝望,咦,经过协商,居然起死回生,圆满解决。

我说的是北京站西街南侧的九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小楼的事。凡路过此地的人,都会发现马路南边有一串老的漂亮二层小洋楼,造型各异,非常漂亮,让人眼睛一亮。细一打听,呵,挺有历史,是清末同治年间建的。

可是,我听说

,这批小洋楼要被拆掉,起因是在北京站和北京西客站之间要建一条地下直通线。我便实地去考察了一番,回来之后,一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请让城市记忆留下来流下去》,详细记述了这些小洋楼的独特之处和历史价值;二是写了一份建议保留小洋楼群的全国政协提案。

可承办单位的回复给我浇了一盆凉水,说,不可以,要拆掉,为直通线让路,因为那是重点工程。我挺生气,直接在反馈意见栏里写了5个字:“坚决不同意”,交了上去。

过了差不多半年,我忽然接到北京市文物局一纸红头文件,说小洋楼群很有保留价值,主张原地保护,不要拆除,并说已把这个意见报了有关主管单位。

又过了近半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突然邀我去市政府商谈。到了那儿,由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召集了市铁路局、市文物局、市规划委和全国政协开会,向我阐述新方案。闹了半天,他们自10月以来,已就此事开过5次协商会,最后终于找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大意是,将邻近的一片破旧民居拆掉,将这9幢小洋楼中的8幢测绘后拆掉,就近向东北方向平移几十米,然后原样重建,另一幢不动,总体上不离开同仁医院亚斯立教堂、慕贞女校的地理环境,维持文脉一致,连古树也移过去。

听完说明,我大喜过望。柳暗花明,真的“又一村”了。这是协商的好结果。

附:

请让城市记忆留下来流下去

当你走过崇文门到北京站之间的那段路时,你会发现路南有几座非常好看的小楼。他们有灰灰的墙体,坡坡的屋顶。他们有错落有致的造型,这面凸出来,那面凹进去,将窗户悄悄地送出来,或者收进去。还有那些小阳台,外形和尺寸都不一样。

小楼和小楼之间有高大的树,可能是槐树吧,有小花坛,还有不宽不狭的路,彼此相通。布局仿佛像个小公园。

这些可爱的小楼和马路北面的一些建筑,早先都属于慕贞女校和妇婴医院。南北两片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六七十年代修建地铁环线时,房群中间豁成了大马路,将它们隔开,仿佛成了两片不相干的居民区。

慕贞女校现在叫125中学。院子里面有一块长方形的纪念碑,汉白玉的,碑上方悬着一口铜钟。纪念碑中间刻着“慕贞”两个大字,右边刻着“六十周年纪念”的小字,左边是“一九三二年立”的小字。好家伙,算下来到今年慕贞学校已有135年的历史!创建时当属于清朝同治年间。

和慕贞女校齐名的是汇文男中,它也是同时期成立的名校。在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照片中,有一张经典照片经常被刊登,那上面赫然显露出“汇文中学”的横幅大旗。汇文中学校址就在此处。50年代建铁路北京站时,汇文中学拆除,残余部分如今只留下一座小学,现在叫做丁香小学,其校舍中还有一些清末的老房子。这些房子是洋式的,有地板。在这些建筑中,多少能找回一些老汇文的感觉。

按照基督教在海外传教的规矩,“三位一体”是个重要原则,即一个教堂,一个学校和一个医院,要配套建在一起。在崇文门内正对着孝顺胡同西口的地方,美国的基督教美以美教派于清朝同治年间建立了亚斯立教堂,在教堂的西面兴建了妇婴医院,在教堂的南面建立了慕贞女校,在教堂的东南面建立了汇文男校,彼此连成一片,是个典型的三位一体的设置。

亚斯立教堂名气不小,至今依然正常活动。老布什、小布什曾经在这里做过礼拜,克林顿也来过。妇婴医院后来成了同仁医院的一部分,它的房子现在是耳鼻喉研究所所在地。

这片崇内建筑在地理位置上正对着东交民巷东口。基于这种关系,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和外侨经常光顾的地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有80年左右。在他们的四周逐渐建立了中国人开设的面包房,开办了欧式旅馆,还开办了最早的中文地方报纸和邮政局。

总之,这里成了北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交流重地,也是北京开始渐渐由古代蜕变为现代的重镇。因此,这里发生过许多事情,出现过许多人才,住过许多名人,留下了许多记忆。譬如说,像天津南开中学一样,在汇文小学的基础上后来创办了汇文中学,在中学的基础上又创办了汇文大学。汇文大学后来和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其男校就设在崇内盔甲厂一带。1922至1924年,年轻的老舍先生曾在这里补习过英文,介绍人是英国人罗伯特・易文思。又譬如说,那批建筑,包括教堂、学校和住宅,风格上都是中西合璧的,它们的设计者差不多都是美国人,但在设计细节上却大量运用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符号。

当今的设计家们假如要设计中式的但外形多少活泼一点的二层小楼,假如要在洋式建筑上添加一些中国的民族建筑符号细节,便请到崇内建筑群来看看吧,其中甚至有一些理念和细节是可以直接照搬的。

照此说来,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眼前实用的角度,保留这批近代建筑群都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轻易地拆除它们。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正常的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都应该有,各种年龄段的建筑都应该有,不可能是一水儿新的;如果全是一水儿新的,它就不成为古城了。因为,这么一来,新是新了,却丧失了历史的脉络。

那些小楼是很有价值的文物,而且级别颇高,因为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北京最好的住宅。在国外,甚至有了研究它们的专著。

前年,我曾在澳门参观过一个地方,那里有四五栋葡式小楼,建筑外形不尽相同,但论文物性质、规模和年头都与北京崇内的小楼大体相似。前者去年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只因它们在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非凡的价值。崇内近代中西合璧小楼群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办法把它们保留下来吧。

  (《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舒乙文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