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谈到他为什么写《牛棚杂记》时说:“如果把这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不应当干。”把这些教给我们一代代中学生,不是更需要吗?
试想,不了解“文攻武卫”、“脱胎换骨”的愚昧野蛮,怎会懂得现代文明的重要?不知道“文革”中的“大乱大治”的折腾,哪晓得安定和谐之可贵?所以,不管哪一页历史,光荣的、灾难的,都应该如实地教给学生。
(《杂文报》11.17 王天觉文)
[值班总编推荐] 真实的中国需要更多“看见”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 ...
[值班总编推荐] 抗大的烽火弦歌传... 这,就是最好...
温沙沙:师范生美育素养培育的价值、内涵与实施路径
【详细】
电视剧《北上》:年代剧的文化寻根
年代剧的叙事模式正逐步走出陈旧窠臼,涌现出融合多样题材和创新视角的新探索。《北上》的热播和好评说明了优秀文化题材的力量,当创作者找准了文化之“根”和情感之“魂”,观众自然会被其中的精神内涵所打动。【详细】
理论传播如何“圈粉”青年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起来学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