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1日,位于北京八达岭
青龙桥车站的詹天佑铜像被造反派推倒。几年后,铜像经修复重新矗立起来。铜像的修复者及修复过程,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姚小平曾在北京车辆段工作,当年亲眼目睹了修复铜像。他通过寻访当事人撰写文章,勾勒出当年修复铜像的若干细节。
据资料记载,1969年有位外国元首访华,特地提出要到青龙桥车站去瞻仰詹天佑铜像,于是铜像在这一年被修复。
根据当事人回忆,铜像修复的准确时间应在197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由北京铁路分局交给下属的北京车辆段。车辆段领导冷德明亲自找到修配车间锻工李振海,李振海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参加铜像修复的除李振海外,还有钳工张宝贵和焊工曾茂华、王绍池、姜桂林、韩小元、赵文治。
1971年3月初,铜像被从青龙桥车站运至北京车辆段西车库。铜像破损相当严重:从后脊梁延伸到脖子全部裂开;脑袋与脖子勉强连接,脑袋耷拉下来向左偏斜,后脑勺的右下部和左上部各有一大窟窿;铜像底座完全损毁。为防止铜像焊接时见风开裂,大家把车库透风处用破布堵上。
此时已入夏季,车库密不透风,气焊产生的高温加上焊工作业必须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修复人员汗如雨下。在焊接过程中,一般由一人先用大号气焊枪把焊接部位周围烤热,另外一人再用小号气焊枪熔化紫铜,撒上助熔剂(硼砂)形成黏性,把开裂处一点点焊牢。韩小元解释说,铜像是空心的,铜材薄处仅2.5毫米,最厚不过5毫米。电焊比气焊火力猛,焊薄的东西稍不注意就捅一窟窿,所以只能气焊。即使这样,由于铜像为铜锡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合金――“风磨铜”,两者熔点不同,所以很多地方还必须靠手感和经验来掌握火候。至于为何预先要把焊接部位周围烤热,韩小元说:“只有把要焊接部位周围通过气焊预先加热到一定程度,后面的人在焊接时铜材才不会出现热胀开裂现象。”
为使铜像修复部位与原貌一致,他们从历史博物馆找来一尊近半米高的詹天佑小铜像。据说詹天佑铜像当初就是比照这尊小铜像做的,如今它又被请回来,比照修复已破损的大铜像。
铁道科学研究院(简称“铁科研”)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科研支持。他们不但为焊接铜像提供专用焊条,还对铜像头部两个窟窿取样化验,根据得到的数据和成分,做出与铜像材质、厚薄相似的铜板。李振海、张宝贵负责挫、磨等钳工活。他俩将铜板剪切加工成与铜像窟窿基本一致的形状,交给曾茂华等人焊上。曾茂华是慢性子,活干得细致漂亮,焊活由他“主刀”。然后李、张二人再用手工锉平焊缝凸起部分,并用砂纸反复打磨平整。最后,由“铁科研”涂抹特制药水作旧,力求与铜像颜色一致。抗战时期,日寇以铜像为靶子留下的几个枪眼,这次也全部被修复。
1971年8月中旬,工人们前往青龙桥车站安装铜像。为让铜像归位,人们用一个铁三角架,当中挂上两个倒链,通过接力把铜像一点一点吊装到基座上。基座顶端为一深约25厘米方槽,铜像底座正好放入里面。铜像到位后,大家把熔化的锡灌入槽内缝隙处,将铜像与基座浇铸为一体,圆满完成了修复詹天佑铜像的光荣任务。
(《新天地》2009年第12期 姚小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