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木兰》“颠覆”惹争议

2009-12-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电影《花木兰》自上映以来,片中的众多改编部分被观众称为“颠覆”。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中外的改编版本也不胜枚举。包括戏曲、电视剧、动画电影在内,木兰的故事已经有十六七个版本。而由赵薇和陈坤主演的电影《花木兰》,被观众批评为是“木兰从军恋爱”。

影片中只有两场战争

大戏,花木兰从战士“蹿”到大将军也几乎没有过渡。其余篇幅里,花木兰都忙着恋爱,而且最终这段恋情云山雾罩,没有结局。

翻翻《木兰辞》原著,全篇300余字内容跨度12年。从开篇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到“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文字极具画面感,这些却都在影片中一笔带过。原文中的木兰既有“寒光照铁衣”的骁勇;也有“当窗理云鬓”的柔情,唯独没有涉及爱情;而影片处理刚好相反,爱情戏升格成了主线。

让更多观众大呼“雷人”的是木兰女儿身的提前暴露。《木兰辞》中“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高难度化身潜伏,在影片开始不久就被几个主角揭穿。没有了性别顾忌之后,木兰彻底释放出女儿本色,为爱人牵肠挂肚,为战争以泪洗面。

有影评人犀利地指出,片中“女儿身,男儿心”的解读,是对原著的最大误读。《木兰辞》中,木兰征战12年后回家依旧“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被认为是木兰“男儿身,女儿心”的回归;但是影片中的木兰从小就是个好打抱不平的假小子,几乎没有女性心理的描写。

上海大学石川教授表示,改编无可厚非,只是,古代的故事要拿到21世纪来讲,究竟应该加入什么样的“调料”才是导演、编剧面对的最大课题。

(《文汇报》12.3 王磊文)

链接

花木兰考

有人考证说,“在那个社会里,女子是没有行军打仗、做英雄豪杰的权利的”,这种论调,违反历史事实。

先秦和两汉期间,关于女军的史实是很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尚书》,比较著名的是孙武训练娘子军的故事。《墨子》和《商君书》中均有女军的历史事例,如《商君书》三军是指壮男的一军,妇女为一军,老弱为一军。《史记・田单列传》中田单把妇女编于行伍之间,也说明当时妇女从军很普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包括柔然在内,女子直接参战的历史事例很多,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参军并不是禁忌的,完全没必要女扮男装。

(《羊城晚报》11.25 大智若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