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接诊了一位67岁教授级高工,他已经在外院被诊断“脑供血不足”,
“你是不是听到点动静就会惊吓?颈肩背疼痛,尿频?”
“是呀”。
我说:“你不是血管病,而是心理精神疾病。”
他急了:“我可不是精神病,我是唯物主义者!”
我说:“我也不是唯心主义,我是心身医学工作者。你是不是急性子?非常追求完美?这次怎么发的病?”
“我是急呀!我这工作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我现在还带学生,搞工程。一个医院院长朋友说我有点嘴歪,我就赶紧到医院。医生说是脑血管病,可做了检查都没事!我却越治越重,原来不失眠,现在失眠了,坐立不安的。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家族有什么遗传病吗?”
“没有,就是自己有高血压。”
我诊断这位患者是高血压伴焦虑状态,属于心身疾病。为他降压的同时,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他的病情缓解了。
【心理分析】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对“心理精神疾病”十分恐惧,反映了社会对心理精神问题的偏见、病耻感。
其实,躯体疾病与心理精神疾病,并非截然对立。比如食物中毒引起胃肠炎,后来可能患上神经性呕吐。又如癌症患者抑郁,最终导致自杀等。人产生心理活动后,通过神经系统指导全身行为。心身疾病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就可以在全身出现症状,常见躯体症状有:疲乏无力;慢性疼痛和难以描述的不适(腹胀、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口干、食欲减退,消瘦、体重减轻);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胸闷、心慌、气短、面部潮红、多汗、怕冷,头昏、头晕、头痛、耳鸣;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睡眠障碍等。
常见的躯体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睡眠障碍98%;疲乏83%;喉部及胸部缩窄感或梗阻感75%;胃纳失常71%;便秘67%;体重减轻63%;头痛42%;颈、背部疼痛42%;胃肠道症状36%;心血管症状25%。
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体验。人们承受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促发或增强正向的行为反应。低水平压力还可以使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使人体产生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激素。我们可以学习心理放松的技巧,减轻情感的剧烈波动,适应环境,笑对人生,心身健康。
(《北京日报》12.17 许兰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