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疯狂的价格战

2009-12-2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上海淮海路,一家百货公司门楣上挂着巨幅促销广告――“全场5折,再满300减80”,而一旁的太平洋百货,也打出了“满198减100”的广告。

“新闻说上海百货业恢复增长了,而我们这些品牌商却连续一年不停地‘放血’,我所知道的很多品牌都离死不远了。”小有名气的服装品牌老板李浩忧心忡忡。

潜规则下的品牌危局

11月底,李浩接到了上海百货公司的促销“通知”。

之所以是“通知”,是因为没商量,“不参加?那好,明年走人吧。”李浩说,金融危机让品牌商更加倚重于在大城市的销售,而大城市的百货公司渠道资源又是有限且垄断的。

这就是中国百货业的“规则”。

目前,品牌商和百货公司的合作大多采用租赁场地和销售扣点模式――百货公司将场地租赁给品牌商,品牌商将销售额的30%左右返点给百货公司;或者是品牌商支付固定数额的场地租金,再向百货公司支付一定的返点。

打折促销,意味着百货公司和品牌商的利润都会受到影响,而现实情况是,百货公司的损失也大多由品牌商承担。

原本100元的产品,打五折销售后,品牌商只能拿回50元的货款,还得再补偿百货公司的损失。具体补偿多少,就看双方的博弈。“百货公司要说,我促销打广告、送礼品、抽奖也都是要钱的。”

上海百货公司每年必须撤换二三成的品牌,每三年,百货公司里的品牌几乎要完全换一遍。

价格战失控

“按照国际百货业的经验,打折促销对于游客消费其实是没有多大决定性作用的。”353广场总经理吴财琴说。“2010年世博会,外国人可不是来看打折的。”吴财琴有些担忧。他们在商场楼上开了读书会,消费者可以免费看书、上网、看电视,“别看这些事很琐碎,但国外的经验是,这些对于加强顾客忠诚度,效果比单纯的打折好得多”。

可是,促销大战已使各大百货公司骑虎难下。353广场也未能免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强迫品牌参加,但我们担心上海的百货业究竟会走向哪里!”吴财琴说。

危机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在离上海不远的杭州,2008年年底,杭州百货大楼甚至打出满400减260的优惠。再加上银行卡、赠券和一些品牌自己推出的让利活动,最低力度已经不到3折。上海人去杭州,交通费加起来也不超过200元。于是,上海百货业终于在年底突破了2009年来一直死守的五折极限。

模式僵局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桦介绍,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百货业经营模式,分别以欧美的“买手”模式和日本的租赁模式为代表。买手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百货公司买断货品,自己承担经营风险,直接为客户服务。

我国的百货公司扮演的则是物业租赁和管理者的角色,不承担经营风险,也不直接为客户服务。这就导致我国的百货业缺乏特色,只能依靠价格战进行竞争,不是打折就是价格虚高。“同样一件衣服,售价比美国还高,消费者没有得到好处,大部分本土品牌也没有享受到这些年百货业高速发展的好处。”

对李浩来说,脱离商场自立门户的成本难以承受,所以他只能选择另一条路,建立新品牌。

“现在这个品牌卖800块,你想提价,消费者不认账。那就把品牌名字换掉,定价翻一倍。”李浩说,这是应对打折的唯一办法。“你看现在一下子冒出那么多新品牌,都是这么来的。”但这种办法只是饮鸩止渴,“定价高了,百货公司又会再突破底线,到最后,品牌商又要淘汰这批品牌,再推出更贵的。”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国内的品牌,再也没有机会建成真正的好品牌,更不要说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了。

(《?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52期 姜智鹏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