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4日下午,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宪法时,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弃权票3张”的字样。凭着多年的政治采访经
“把3张弃权票也写进报道,这恐怕不合适”,大会一位副秘书长看完李尚志的稿件后说。当着大会秘书长杨尚昆的面,李尚志据理力争,说了5点理由。
第一,当电子屏幕上打出表决结果时,外国记者们都看到了,明天外国媒体都会报道,为什么中国记者反而不能报道自己国家的事情呢?
第二,我国许多事情,往往外国人先知道,中国人往往是看外电才得知自己国家的事情,老百姓不满意地称这种现象为“出口转内销”。广大读者是有意见的,甚至有些读者不满意地称自己是“二等公民”,这种现象应当改变。
第三,有3张票弃权,这是事实。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第四,在分组讨论会上,有代表特别强调,就是弃权了,也不表示不同意整个宪法草案。
第五,这3张弃权票还占不到总有效票的千分之一,报道出去,既表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打破了过去在极左路线盛行年代什么事都是“一致通过”的不正常气氛,政治民主生活方面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又表明了我们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将这3张弃权票报道出去,社会效果、国家形象会是很好的。
“记者的理由的确是很充分啊”。杨尚昆笑着问在场的大会副秘书长、新华社社长曾涛:“你的意见如何?”
“我赞同和支持记者的意见。”曾涛毫不含糊地回答。
杨尚昆带着众人来到休息室,向邓小平、胡耀邦汇报了情况。胡耀邦爽快地说:“记者的意见好嘛,我看3票弃权可以写入新闻报道中去!”邓小平也笑着点头。
第二天,全国各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的消息,消息中写进了“弃权票3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时的3张弃权票,竟要最高领导人首肯后才能公开报道,让人民知道!这样一件具体事情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存在太多的疑虑,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怕”字。
“怕”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怕公众知情,怕有损形象。这种怕,是同对民主的片面和歪曲理解直接有关的。
长期以来,人们总说社会主义民主是高度的民主,同时又把高度民主理解为高度一致。所谓高度一致,一是追求高投票率,95%以上的投票率,二是追求高票通过、高票当选,也是95%以上的赞成票。为了体现这种高度的民主,就想方设法,包括这个故事中说的不报道3张弃权票那种做法。
其实,民主的要义并不在于高度一致,而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盲目地追求“高度民主”,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往往难以避免形式主义,或比形式主义更严重。
然而,这个发生在20多年前的故事所说的一些现象,今天仍然存在。比如,一些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只公布当选名单,不公布票数;一些表决,也是只报道通过了,不公布票数。
可见,在发展民主的问题上,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很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这个故事使我想到,发展民主,不妨先从代表大会的一些具体做法的改进做起。
(《学习时报》2009.12.28 沈宝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