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研究生培养的“围城现象”

2010-01-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连日来,记者在高校采访中发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围城现象”在研究生中十分普遍。

“放养”还是“圈养”

每天打6次卡,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晚上7:30再开始打,算下来一周要有6天半左右的“工作时间”。

厦门某大学生物材料专业学生小魏已经

习惯了将在实验室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基本上都住在实验室了,而且除了做实验和看文献什么都不许做。万一被‘老板’(导师)抓到,通报批评是常有的事,简直像是被‘软禁’了。”小魏说。

郁闷的不只是小魏。一种被称为“圈养”的生活方式已渐成许多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常态。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专业的陈瑜才读了一年多,就已经觉得这个专业颇有点“把女生当男生使,把男生当牲口使”的意味了。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些。就在前几天,小陈的手指在实验中被割伤,缝了7针。“3个星期不能扎头发,不能洗衣服,每次看见那些花枝招展的文科女生,那叫一个羡慕!”

“城里”的人想出来 “城外”的人想进去

作为中国矿业大学最热门的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文正在导师给他安排的远赴新疆的出差任务中“漂泊”着。

其实张文并不怕吃苦,他也很感激导师给他实地学习的机会。但让他觉得疲惫的是,“山西、新疆、内蒙古……都是些比较远的地方,一年10个月学习时间,得出差六七个月。”按照女友小惠的话说,就是“春天分别,夏天相见,再次分别,再见就是秋天,最后直接过春节”。

然而,与小张没自由的烦恼截然相反,南京某理工院校的文科生刘寒已经受不了“放养”状态下过于无聊的研究生生活。

刘寒是直接保送本校读研的,但是作为冷门专业文科生,刘寒尝尽了被忽视的滋味。

“基本上就是‘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不知如何管’的三不状态,学校不重视我们专业的发展,导师也不怎么理我们,全是‘自生自灭’的状态,有时候也觉得要主动学习,可终究还是有惰性。经常窝在宿舍昏天暗地看连续剧,感觉心灵极度空虚,真是没劲儿透了!”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并不好,可小刘还是想用提前毕业的方式,强迫自己结束这种名不副实的“水货研究生”生活。

“围城”背后期待心态“突围”

在武汉某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汪志刚看来,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完全没必要。

汪志刚也曾有过被“圈养”的无奈。后来汪志刚找到导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导师的项目结合,导师也很认同。“一个实验室研究生10多个,导师的时间也很有限,主动站出来沟通,导师其实很欢迎。”

现在,汪志刚多了几分充实和自信,因为他有着清晰而现实的学习目标,而且感觉每天都在梦想的路上不断地往前,“这种爬坡的状态让人很享受,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披着披风的小超人,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关于文科与理科生的围城现象需要做一个积极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段鑫星认为,“多想想自己拥有的,如文科生拥有自己的时间,可以读更多想读的书;而理工科学生,可以有机会尽早参与到科研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热爱你所选择的并且积极付之于行动,持续的努力一定能成就不凡。”

  (《中国青年报》2010.1.4 王妍妍 雷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