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处方,浸透生命的温度

2010-0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80元,最小的只有2毛7分钱;从医25年,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诊断救治了无数病患;从医25年,走到哪病人跟到哪,他们是她的“铁杆粉丝”;25年酿成的爱,有着怎样的艰辛、漫长与执著?

2009年12月29日王争艳在为患者看病

随身携带“四小件”

2010年元旦,55岁的武汉市金桥区卫生中心医生王争艳开启了她第26年的从医生涯。2009年岁末,一场当地百姓评选的“我心目中的好医生”活动,让她一夜成名。

王争艳有一双女人中少见的骨节粗大的手。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

198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王争艳对4年大学生涯最珍贵的记忆,是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时,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

她上班,总是随身带着4件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再加上一双手,是她诊断病情的全部武器。

那年,医院来了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他长年持续消瘦,四处求医,跑过大医院,找过名专家,做过一次花费上千元的先进设备的检查,无果。就在他因病而贫处于绝望时,经人指点,找到了王争艳,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医生,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王争艳温和地微笑着:“放心吧!”

她拿出随身装备,从眼睛、口腔起逐个细查,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听后背,最后用双手在心、肝、脾、胃处一点一点地摸了10分钟,终于问出:“你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朴实的农民大叫:“10年前的事,你怎么晓得?”

刘耀东的病治好了。他逢人就夸:“王医生神啊!”

有一位84岁的石凤仙老婆婆,起初双脚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就诊,化验单开了一大把,片子拍了一口袋,但一直不能确诊。直到老人肿胀遍及双腿,无法出门,两个女儿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天已转凉,王争艳先搓热双手,才开始检查。此时老人的脚已经开始溃烂,气味难闻。王争艳丝毫没有顾忌,俯下身,一个脚指头一个脚指头掰开,仔细观察。老人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哭了,她们不曾碰过一次母亲的脚。检查后,王争艳确诊石婆婆多年的病痛,根子是脚气。她对症下药,老人终于康复。

“青霉素医生”

王争艳有个绰号――“青霉素医生”。这是老百姓送她的,一是说她看病便宜,一支青霉素8毛钱,二是赞誉她行医干净,这样便宜的药肯定没回扣。

有人抽查了王争艳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毛7分,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

63岁的退休职工王建生,是一位高血压病人,在武汉顶级大医院拿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这是他一个月退休金的一半还多。他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王争艳仔细检查了他的病情后,调整了处方,一个月只需要80元药费,疗效良好。她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不等的药,就看医生一支笔。”

一位名叫王荣华的病人,1998年被查出患有罕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理论上要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

绝望之际,刘玉芬听说了王争艳,电话打过去,还没开口,便失声痛哭。王争艳仔细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做出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是,当患者抢救一缓过劲就让他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刘玉芬拿药方去药店买药。几度寒暑春秋,在平均每月花费不到30元的药费下,这个方案让王荣华平稳生活到今天已经11年。刘玉芬一说起来就激动地落泪:“没有王大夫,我丈夫10年前就死了。”

有人曾问王争艳:“如何能坚持开小处方?”王争艳说:“我懂得老百姓的艰辛,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她所在医院服务辖区,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这正是她生活的境遇。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50平米的小屋,读大学的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的,我的病人就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

选择一路“下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王争艳做医生,却是一路“下沉”。30岁大学毕业,她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做了11年的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而她的同学,如今几乎个个是大医院的教授、专家。

外人看着的“吃亏”,却是王争艳自己的选择。她把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予了她的病人。她为病人用手掏过大便;为病人做过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平日里为病人开药,她总是把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发展的、药有什么效果和副作用,讲得明明白白。每次开完处方,她还要一一交代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

因为病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王争艳习惯了替人垫钱。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有拿不出的,她就垫。可这些年创造了一个纪录,垫出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他身上只带了20元,王争艳垫上10元。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第二天,他手里捏着10元钱一瘸一拐地又来到医院。

王争艳说,这么多年她能坚持下来,全因为病人的爱。她先后呆过多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都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他们自称是她的“粉丝”。

王争艳平日里喜欢唱歌,也喜欢阅读英美原版小说,她还有一个很“高”的梦想,盼望能坐一次飞机,她这一辈子还没坐过飞机。

(《新华每日电讯》2010.1.7 张严平 熊金超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