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秘的当代盗墓人

2010-0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报案者称,有人在东四环的一个建筑工地内进行盗墓活动。

“我们到了现场,地下已经显露出了两口棺材,其中一口棺材被打开,骨骸有被翻动的痕迹”,办案人员回忆。后经市文物局专家鉴定,工地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墓群。

在盗墓的6名犯罪嫌

疑人中,37岁的杨文生最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一个盗墓家族中,“从小就学过,懂得寻墓和挖墓。”近几年,杨文生来到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在各工地转悠,搜寻古墓踪影。杨文生有一群情报员,就是工地上开挖掘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把表层的土面打开,盗墓者根本无计可施。这起案子的现场在4米以下深,你要自己去探,用什么都探不到。”办案民警说,可见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专业团伙。

目前我国盗墓最频繁、技术最先进的地方,首推河南洛阳和湖南长沙。盗墓人有个特点,即多为家族代代相传,有些大的盗墓家族还有传承戒律,甚至会留有“盗墓秘诀”。

在盗墓活动中,盗墓人员的分工细致明确:踩点、放风、掏洞、安炮眼、下墓穴等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一锅儿”里级别最高的是“掌眼”,“掌眼”是这“锅”人马中的领导和高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具有找寻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提出买断该“坑”出土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探宝人”位于第二层,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探寻古货墓地,并进行文物鉴定。“支锅”则是盗掘活动的老板,负责资金和设备支持。“腿子”是其中的技术工人,他们负责用钢钎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里面是否还有东西等等。团体中,处于最底层的是“下苦的”,“下苦的”就是民工。通常,“下苦的”挖一个墓只能得到几百元或千元的报酬。

探针和洛阳铲是盗墓者最常用的工具。洛阳铲与其他铲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半圆筒形而不是扁的,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或接上绳子后,洛阳铲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盗墓者们在一定范围内先进行普探,无论纵横,每隔1米打一个眼,形成方格网状。在每个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俗称“梅花点”。然后检查在普探过程中发现的有疑点的孔,探寻范围直径。这种方法可以触到墓室的砖块,得知其大致位置。初步探定后,就开始用洛阳铲分析土壤。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利用洛阳铲很容易便可追寻到墓道。

文物到手后,“支锅”们就会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一般情况下,盗出的文物1小时就能出手,3天的时间可以通过二次倒手让文物出境。只要文物顺利出关,盗墓者就可以永远逍遥法外。

(《环球人物》2009年12月(下) 朱珠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