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2010-0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她没有上过大学,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
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自己也能站在舞台中心。与同台领奖的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异常简单: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它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妈妈一样”】

今年70岁的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她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不敢忘怀”。

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三嫂的孩子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

三嫂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三嫂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书,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三嫂早已退休,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大学堂的三宝】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宿舍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一首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此前,旧生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们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果然“全票通过”。

颁奖典礼当天,观众席中有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不得不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到三嫂的照片。

(《中国青年报》2010.1.6 赵涵漠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