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原名荀才,字慧声,号留香。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家庭。1907年,荀慧生和哥哥随父母到天津谋生,迫于生计,父亲将兄弟二人卖
1918年,荀慧生与名伶吴巧福的妹妹吴春生结了婚。据记载,当时他们的新房,就位于前门外的大耳胡同。这是条清幽的小巷,胡同中间拐了一个小弯,形似人的耳外沿。大耳胡同是荀慧生在北京较早的住处。
菜市口南边的南半截胡同:荀慧生早年的另一处居所
沿着菜市口的十字路口向南走,经过一座古老的建筑――“谭嗣同故居”。从谭嗣同故居向右拐,再向南走,就到了南半截胡同。
荀慧生搬离大耳胡同后,曾在南半截胡同住过。至于具体的门牌号,仍是无从考证。
宣武门外的椿树上三条:荀慧生的福地,见证了他的事业高峰
离开了南半截胡同,我们走过菜市口的十字路口,路北是宣武门外大街。沿着大街,向北走了一会儿,我们向右转,走上西草厂街。路北,是“椿树园”小区,但对照1950年地图,我们知道原来这里分布着许多小胡同,其中有一条就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椿树上三条。
当年,椿树上三条11号有一座院落,是荀慧生事业有成之后购建的。据史料记载,此寓坐北朝南,共有四进院落。红漆街门与墙垛上方为精致的雕花装饰,门外置有石鼓门墩一对,下面为三层青条石台阶。入大门,南房、北房均高大宽敞,中有游廊相连,跨院西南角建有假山、凉亭,布局十分精巧。虽然这一切都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我们从这些记载当中,还能依稀想见这宅院当年的风采。
搬进椿树上三条之后,荀慧生的事业进入了高峰期。1925年10月,他和当红老生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1927年6月,荀慧生入选“四大名旦”,标志着荀慧生的艺术走向成熟。
白庙胡同:抗战期间,荀慧生迁居于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荀慧生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冒着枪林弹雨,亲赴前线为将士们慰问演出。爱国的荀慧生就这样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眼中钉。抗战时期,有一个伪县长看上了椿树上三条的荀宅,仗着日本人撑腰,他们将宅子强占。荀慧生无奈,只得携全家迁往西单白庙胡同22号。
现在,这座胡同的位置已经变成了中国银行,无法探访,但据史料记载,当年荀慧生的白庙胡同住所,比起椿树上三条简陋许多,院子比以前小,环境也比较杂乱。恶劣的生活条件给荀慧生一家带来了惨重打击,荀慧生的妻子吴春生染重疾,在抗战胜利前夕在白庙胡同溘然长逝……
宣武门外的山西街:荀慧生晚年居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京剧艺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1957年,荀慧生举家迁至西草厂街南面的一条小胡同――山西街。据记载,山西街甲13号这座宅子占地约800多平方米,东西长约33米,南北宽25米,特别是庭院极为宽敞,可以练功、说戏。
1968年,荀慧生先生与世长辞。随着城市变迁,先生在北京的老屋,有的已经无从考证,有的已经被拆掉。然而,这位曾经的“留香馆主”却为世间留下了无尽的戏曲芳泽。
(《北京青年报》2010.1.6 严明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