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防水
紫禁城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失火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人们更多地关注宫殿的防火――龙能兴水,水能克火。于是,古人就用屋顶龙头镇火,预备下大铜水
为了使宫殿的建筑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古代的能工巧匠总结了行之有效的防水“六大法宝”。
首先,屋顶设计成人字形,存不住水,采用光滑的琉璃瓦,雨水落上去会迅速流走。
第二,斗拱形成飞檐,使流水向远处冲,不能冲溅木制构架。
第三,紫禁城始建时使用的都是材质极好的金丝楠木,稳定性好。虽然外表不施油漆,历经年久不但不朽,反而形成“包浆”,是极为特殊的保护层。
第四,对木材采用传统的髹漆方法,要通过十几道工序。最后的色油――光油是用天然的漆树汁制成的大漆,给木材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防水服。
第五,采用石质基座,使木结构高于潮湿的地面。
第六,为了防止掩盖在墙壁中的柱子因砖墙吸潮而受到殃及,在墙壁上特别安放了能够透气的“跑风”砖雕构件。
这样,不论多么潮湿,紫禁城的宫殿都可以摆脱和抵御潮湿的侵扰,保证木质结构的平稳和完好。
紫禁城的排水
紫禁城宫殿的木结构怕潮湿,防潮固然重要,但排水是关键。古代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排水办法。
第一,须弥座排水。紫禁城屋顶的水迅速流向须弥座上,大量的水首先可通过石阶和丹陛往下排放,剩下的水则通过四周龙嘴的排水孔和两个龙头之间栏板上的排水孔往外排水。
第二,地势高低易于排水。太和殿和太庙大殿广场整个院落地势中间高四面低,北面高南面低,雨水向南直流或流向两旁。
第三,排水沟排水。广场四周有排水沟,排水沟由青石凿成,遇到配殿的台阶,就在石料上开凿半圆洞,和排水沟吻合。
第四,泄水沟排水。紫禁城太和门和太庙大戟门北边有大泄水沟,雨水顺排水沟向南流,直接流入泄水沟。泄水沟西窄东宽,西浅东深,形成水往低处流的走势。雨水通过泄水沟向东流入暗河,再流入假山小湖,然后通过暗河流入菖蒲河。
第五,水系排水。所有的雨水最终排入由明河暗渠组成的水系,即紫禁城水系,使占地近百万平方米的皇城建筑区域,既有水之利,又有水之美,同时又消除了水之害。
紫禁城汉白玉龙头的深孔绝活
正如之前提到的,每当天降大雨的时候,紫禁城三大殿屋顶的水大部分通过石阶和丹陛往下排放,其余的则通过四周龙嘴的排水孔和两个螭首排水。不仅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而且形成3000多个龙头喷水的壮观奇景。
龙头能够喷水,关键是汉白玉石雕的龙嘴中有一个又细又长的小孔。下大雨的时候,大量的水涌向龙头后面的小孔,而石孔又细又长,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水流从龙嘴喷涌而出,才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景象。
龙头排水孔的加工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技巧,以太庙的龙头为例:排水孔直径1.5-2.0厘米,长达132厘米,由于龙头构件的后端和须弥座的地面相平,龙头的进水孔在栏杆石板下边,龙头的排水孔必须和进水孔连接。所以,必须在栏板下方的中间位置开始斜着龙嘴的方向钻孔,这段距离有65厘米左右。这么细小又深长的孔,要在坚硬的汉白玉上斜着钻出来,不仅在古代机械设备技术条件和钻孔工具水平下难度很大,即使在今天,也属于不易加工的深孔。
(《北京纪事》总第397期 贾福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