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褪色的“神童”

2010-01-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去年9月,贵州大方县兴隆乡狮子村13岁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廖崴就读的专业是中国农大理学院化学系。在他刚刚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子俩就为学费犯愁。之后,廖崴在各界人士以及中国农大的帮助下,顺利入学。

老爸在校打工陪读

2009年9

月2日,13岁的廖崴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学校报到。在中国农大新生报到现场,这个身高只有1.41米,体重34公斤的小男孩儿格外显眼。在农大主楼,廖崴一见到农大校长柯炳生,一边伸出手去和他握手,一边说道:“幸会,幸会!”柯炳生乐了,一下子把廖崴抱起来合影,并问他:“为什么报考农大?”廖崴一点也不怯场,大声回答:“因为农大好呗!”

廖崴告诉在场的媒体记者,他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他计划2年修完农大学分,然后考硕士研究生,再用2年时间读博士,用3年时间读博士后。

因为廖崴年龄太小,中国农大安排父亲廖清义在学校教学楼值班,边照顾孩子。妈妈郝家琼继续在南京打工维持家用。农大还免去了廖崴第一年的所有学杂费。

都是贪玩惹的祸

廖崴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到底怎样,近日,记者与廖崴的父亲廖清义约好采访时间,廖崴却对父亲说,他不想接受采访。之后的几天里,他一直没有露面。

原来在2009年的期中考试中,廖崴的无机化学只考了33分,位列全班倒数第一。班主任杜凤沛老师说,在全年级120名学生中,廖崴的成绩一直处于倒数20名的群体中。他们第一学期主要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和无机化学等科目。他很担心,如果廖崴的考试挂科,并达到25个学分,按规定将被学校勒令退学。

父亲知道后,去了廖崴所在的3号公寓寝室,并让廖崴猜测自己到他寝室去的原因。廖崴说,因为他的考试失败了。父亲问他失败的原因时,廖崴流着泪说,都是因为自己贪玩。随后,他打开自己的储物柜,取出笔记本电脑,递给了父亲,让父亲负责保管。在此之前,他一直用这台电脑玩游戏。“我故意不阻止他玩电脑的,是想让他因过度贪玩,并导致成绩落后而受到刺激后,自己自觉不玩电脑了。”廖清义说。

少年神童的“浮躁”

很少有一位大学生,会像小学5~6年级的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嬉闹。但廖崴却恰恰是这样一位大学生。在班主任杜凤沛老师眼里他还是一个孩子,“上课总不听话,态度不认真,老是爱在课堂上嘻嘻哈哈的。”

杜凤沛老师说,廖崴在情商上还是一个小学生,而智商方面基本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水平。他聪明、接受能力强、反应快、理解能力强,但“提问题的时候,看上去很明白,有时候似懂非懂。上课时,偶尔还会突然跑出教室去。”“浮躁。”这是班主任杜凤沛总结的廖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公寓里,和廖崴住在一起的有6位同班同学,年龄均在18~19岁。在室友们的印象里,这位13岁的室友很调皮,老喜欢给别人取外号。之外,身高1.4米的廖崴,还喜欢跟一位来自东北身高约1.8米的室友嬉闹。刚进大学,廖崴就参加了学校的武术协会。父亲廖清义至今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这个协会里做了些什么。“进了大学后,不用天天监视他了,让他自己慢慢去把握吧。”

廖崴喜欢玩电脑。刚开始,廖清义的劝说,始终让儿子无动于衷。最后,他不再管儿子了。他想等儿子因过度玩电脑,而让成绩一落千丈并受到刺激后,自己自觉不玩电脑。廖清义的方法果然奏效。

老师忧虑老爸乐观

翻开廖崴那本高中毕业留言册,同学给他的留言里充满了溢美之辞,他被“天才,神童”之类的词语所定义和修饰。

杜凤沛说,廖崴浮躁的心态,在于之前被大家捧得太高。“在学习方面,必须要和其他大学生的要求一样,不能降低。如果处处都搞特殊,那将来走上社会后,谁让他呢?”

与杜凤沛的忧虑相反的是,父亲廖清义却对廖崴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廖清义说,他像儿子这般年龄时,“还在读初中,啥都不懂。”和自己相比,儿子比他当年要强得多。廖清义一直在强调,对儿子的教育和管理,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采取一种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

杜凤沛老师的忧虑并非毫无来由。他说,北京的一些大学曾开办过不少“少年班”,但部分“少年班”的成才率仅为20%。“少年班”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特别强。少年班的特殊性,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但竞争也可能产生非理智的言行,有些孩子一时成为“落伍者”,就很可能会沮丧、嫉妒,可能对他人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

“我们不要对廖崴抱太多的希望,一切都还要看他未来3年多的努力。也不能给他施加太大的压力,压力过大,对他也是一种伤害,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杜凤沛说。

廖清义同意老师的“需要引导”说法,但他的想法更为朴实一些,他认为,如果从今开始,儿子不再贪玩,那他完全可以按照预期设计那样,顺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和博士等。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在中国农大的寝室和学校网吧里,记者与廖清义都没有找到廖崴。室友和父亲推测,廖崴可能去图书馆看书去了。

链接

江苏“少年”大学生常“招不满”

1977年,13岁的江西男孩宁铂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神童热。继中国科大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相继开办少年班。但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相继停招。

东南大学少年班自从1985年开始招生,如今已不再单独编班,每年招生人数约10人,但近几年常常录不满。该校钟辉副书记说,这部分少年大学生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级提前参加高考的。有部分学生表现不错,比如今年毕业的两位学生成功申请到美国大学深造,并拿到奖学金。但也有一些少年大学生进校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不尽如人意。

平视“少年班”

少年大学生的出世,为教育出了更为具体的因材施教的“试卷”。因材施教,叫了很多年,但如何真正从教育对象出发,按照被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率、有质量和有前瞻意义的个别化、个性化教育,同时社会也能提供让这种个性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值得人们思虑。

平静看“少年大学生”,平心论“早慧小神童”,平视待“个案寻常体”,平衡做“教育烦心事”,这是当务之急。不要把“少年大学生”捧杀,同样,对“少年大学生”也不要骂杀。前几年,大学也办过“少年班”,各种结果都有,有的很出色,有的表现平平,有的心理有了障碍,等等。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出色而大唱赞歌,也没有必要因为有人平庸而大动干戈。

(《扬子晚报》1.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