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
封建时代,民间笃信风水,皇城北京,风水之尚尤盛。老北京城的五大镇城之物,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设立。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论,在北京城城北镇物 颐和园铜牛
颐和园里的铜牛俯卧于昆明湖东岸,其体态肥健,全身黑亮,昂头凝视昆明湖西北方向,双目炯炯有神。
传说昆明湖边,本是两座铜牛,一公一母。一次水患,昆明湖水位高涨,淹没了东边村庄。百姓无计可施,突见那公牛纵身跃入昆明湖,把泛滥的湖水给“喝”下去了。但公牛却沉没水中,不复见。
母牛见公牛被淹,亦向湖中跳,被百姓生生拽回,捆在岸边。此后,人们总见它俯卧昆明湖边,凝视湖面流泪,似乎在等待公牛归来。百姓将此牛敬为神灵,相信它能镇住昆明湖水患。
此牛为乾隆二十年铸造,背部有80字篆体铭文――《金牛文》。据科学测量,皇城故宫要比昆明湖东岸低10米。明清时代每到雨季,湖水高涨泛滥,就会淹没周边的农田村庄,直接危及故宫的安危。按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于是,乾隆皇帝下令铸此铜牛于昆明湖东岸,以预水位,保护故宫免受水灾。
城西镇物 大钟寺永乐大钟
大钟寺之宝――永乐大钟,在大钟楼内被粗大的柱梁悬挂在八角形的青石台基上,颇有独立群雄的气势。
永乐大钟是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由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号称“中国钟王”。
此钟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可达20公里之远。
大钟寺原本叫觉生寺,建于1733年,即清雍正十一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乾隆八年,即1743年,从万寿寺移永乐大钟至觉生寺,至此,觉生寺更名为大钟寺。
按五行之说,西方属金,故以永乐大钟镇之。
城中镇物 景山
景山其实是明成祖修建北京城时堆煤的地方,所以有的老北京管它叫煤山。中央属土,需聚土而镇,以压制元朝王气。
如此说来,景山算是最大的人工假山了。它巍然矗立京城中央,位中轴线之上,形成皇城故宫北边的一道屏障。
而从遥感卫星传回的北京城图像中,有人惊奇地发现,景山公园的园林景观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的人像――景山山体组成人盘坐的身体,寿皇殿建筑群组成了人的头部,两道内宫墙组成两只眼睛,树木组成眉毛,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
可是,它既没有镇住王朝的更替,也没有镇住皇权的永续。它以沉默的方式静看历史,见证脚下这座古城演绎的悲欢与辉煌,屈辱与荣耀。
城南镇物 永定门燕墩
南方属火,北京城南的镇物便是一火物――永定门烽火台“燕墩”,又叫“烟墩”。
老北京话里把燕墩叫做“挡”,满清时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个“一挡”便是燕墩,是进入永定门必经的一道关卡。
据史料记载,燕墩由元代始建,原本只有土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砖包砌。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立石碑,其上有乾隆亲笔、满汉文对照的《御制皇都篇》碑文,堪称北京古代地方志。如今,站在坛座之下望去,已不见碑文迹象,四面皆是被雕纹环绕的平滑碑面,留下历史沧桑与岁月风云在此纹路间际会。
城东镇物 神木场金丝楠木
北京城的东边镇物神木,已经没有了。听老北京人讲,木头虽然没了,但精神气儿还在。以前北京城老着火,就这个神木场从没有火灾,因为神木和通惠河一起把火给镇住了。
新北京人,知道的怕只是神木场今天“黄木庄”这个名字了。这里曾是北京星海钢琴厂。据说1953年,北京钢琴厂在此选址建新厂区的时候,神木还在地上躺着,风吹雨淋,虫吃鼠咬,眼看着那神木每年都在缩小。厂里决定把残存的神木锯成板,打了20张会议桌。多年后,这些桌子被文物部门收走,存在了某文化馆的地下仓库里,世人再难得一见了。不过,当年打会议桌时,一位老木工捡了块木头片,精心刨光,作为自己的收藏,后来献给厂里。今存在通州次渠“星海”新厂的厂史展厅里,享受着镇厂之宝的荣光。
(《北京纪事》2009年第11期 贾云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