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多所高校任职或挂靠的学者,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两栖教授”。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时,一般会同时署名多所大学,再将这些成果同时计入多所大学的考评考核资料库。我们对“两栖教授”的关注,不能止于简单的学术道德批判,更应该反思这一乱象大行其道的土壤。
在行政化考核、功利化指挥棒指挥下
,“两栖教授”们与一些高校“一拍即合”,形成了某种基于利益考量的共谋关系。对这些学者而言,“两栖”甚至“多栖”为他们提供了申报更多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平台,出一份力就能获得多份收益;对高校而言,在名义上将大腕、名师“招致麾下”,不仅可以在招生时大肆“忽悠”考生报考,还能轻松应对教育部门的各种考核考评。只是,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学生而言,却难享这种教育资源“暗中”流动带来的实惠;对于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科研经费来说,不少钱就这样在重复中被浪费;或者,成为制造学术虚假繁荣的帮凶。
归根结底,“两栖教授”乱象不过是教育行政化下的蛋,是教育功利化的“病征”,要治好“两栖教授”等乱象,就得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新华每日电讯》2.12 易艳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