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港生一代”面临成长烦恼

2010-03-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两文三语”

3月1日上午,香港靠近深圳的凤溪第一小学刚刚开学。下课铃响过,穿着蓝绿色校服的小学生们“哗啦”一下涌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了起来。两个低

年级的男生玩起了类似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他们大汗淋漓地追逐着,一个高喊“咪郁(粤语指不准动)”,另一个用普通话回应“你来嘛”,最后两个小伙伴“嘿嘿哈哈”地扭在了一起。

“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或者听到‘两文三语’”。望着操场,校长廖子良意味深长地说道。

在香港,“两文三语(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普通话口语)”是1997年回归后语文教学的目标,学校要刻意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但凤溪一小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香港境外,尤其是深圳地区,于是老师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面对粤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多声道”局面。

迅速膨胀的“港生一代”

早在1980年代,在香港新界北部,这样的学生已经陆续增多,他们有的来自父母北上工作、置业的家庭,有的是新来港的配偶移民。但是,从2001年开始,一个迅速成长的群体正强势地出现,他们被称为“港生一代”――父母均来自内地,他们自2001年以来在香港出生并自动获得港人身份。有香港学者将他们称为“TYPE Ⅱ Babies”,以此与传统的内地背景新港人(一般指大陆与香港配偶生下的孩子)相区别。

一个数据,佐证了这个群体的膨胀速度。据香港媒体报道,2008年香港新生婴儿多达7万多人,其中25000名是内地妇女来香港所生。而2001年,这个数字仅仅为620名。

当初主要来自华南、以超生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较低教育与收入水平的赴港生子群体,正向全国化、高阶层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更注重香港的教育和护照。譬如,在香港竞争多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位,比在内地血拼北大、清华要容易得多。

“港生一代”对深港两地的影响

10年的时间,让“港生一代”正成为特殊的一代,从他们出生起,就已经对深港两地的中介服务、医疗和房地产等行业带来了或短或长的刺激。

香港统计署曾经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做过初步的调查,其中一个调查显示,大概86%的内地父母在香港产子后会立刻把孩子带回内地,并打算“子女在21岁前一定或可能返港居住”;另一个报告则认为,父母均为内地居民的婴儿中,约9%的父母表示其子女会留居在港,91%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带返内地,而当中约29%打算在孩子3岁或以前回港,约49%打算在6岁或以前回港。

无法确定的港生动机,使港府在相关群体的政策方面,一直处于观望和调研的状态。香港房屋署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内地孕妇所生的子女,要到18岁才有资格申请公屋,“预料短期内不会对公屋需求构成很大压力,但当局仍会审视长远人口增长,以便进行公屋发展规划。”

虽然有香港本地孕妇抗议内地孕妇来港产子,但香港特区政府对于内地孕妇却不敢大意。一方面,这涉及人道理由;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港人普遍面临巨大工作与生活压力,不愿生子,直接导致香港的出生率曾出现连续下滑趋势。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叶兆辉提出,内地人来港生孩子,或许可以为香港带来新的劳动人口。

对内地“港生一代”的争论和审察,仍然会在内地父母和香港人之间、在下一个十年里继续下去。

(《新民晚报》3.11 炫风 王敏琳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