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之最”轰动美国
1945年夏秋之交,身居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正忙于挑起内战。可是,宋美龄却足不出户,
在国内,有关人士都被蒙在鼓里。而在美国,这部书却被炒得沸沸扬扬。纽约的《女性世界》杂志全文发表了这篇作品。华盛顿的《和平》杂志予以转载。曼哈顿的“书屋”出版公司捷足先登,印制成图书面市。公司称《往事如烟》为“书屋之最”。
不过,这部小说刊载后,《女性世界》连续两期刊登启事,要求作者函告汇寄稿费的详细地址,作者只署名为“东方女”。
宋美龄却一直置若罔闻,不予回应。杂志社经多方探询,方知道作者竟是宋美龄。但不方便与宋美龄直接联系,只得将大笔稿酬暂存美国花旗银行,账户是“东方女”。
事过一年后,当“美国之音”电台记者向宋美龄提及《往事如烟》时,这位“第一夫人”只用英语回答了一句:“无可奉告。”
情节真实 并非虚构
其实,最清楚《往事如烟》底细的,只有时任国民党中常委的刘纪文。宋美龄是1927年嫁给蒋介石的,其时已经29岁。在这之前,宋美龄一直和刘纪文相恋相爱。
刘纪文(1890~1956)原名兆容,字兆铭,广东东莞人。他自小眉目清秀,聪明好学。后来,通过考试以官费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4年暑假,刘纪文赴美看望留学的好友宋子文。想不到宋美龄也正巧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待哥哥宋子文。
宋美龄此时在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留学。这对俊男靓女,真是千里有缘,相见恨晚。他俩每次邂逅都少不了谈书论文,“书友”陶醉成了“情侣”。
尽管宋美龄将一副金手镯送给刘纪文作为“定情信物”,但是,1917年春,刘纪文回到广东,宋美龄也返回上海。他俩从此天各一方,虽有鸿雁往来,但渐渐疏远。
1922年春节,宋美龄到姐夫孙中山家拜年,这是她第一次碰见蒋介石。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宋美龄的“贞爱”。为了“速决速成”,他竟然一天挂几个电话,一周写两三封信。
1927年春夏之交,蒋介石凭借其政治手腕,一跃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袖,他更迫切要求与宋美龄结婚。结婚之前,宋美龄提出的条件之一便是善待刘纪文。蒋介石毫无条件地同意了。
1927年12月1日,蒋宋的婚礼完毕后,蒋介石拉住“男傧相”刘纪文的手说:“你已经坐上南京特别市市长的交椅,找对象的事,包在我和美龄身上。”
这一招,搞得刘纪文颇为狼狈。蒋介石故意突出“市长”二字,这不是明摆着他这个“市长”,是用对宋美龄的爱情折换过来的?
当然,刘纪文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暗里出重金给上海滩“暗杀大王”王亚樵,妄图绑架新娘要挟蒋介石。但想不到的是,蒋拿钱买安宁,居然对“条件”全部满足。
宋美龄还是有情有义的。她亲自出面为刘纪文挑选对象。1929年5月,刘纪文终于与“金陵佳丽”许淑珍举行了盛大婚礼。
宋美龄没有亲临现场,只派人送了一个硕大的花篮。上面题款是四句诗:“往昔进履殿恩晖,事倍争效鸟双飞。如今寥廓横空喜,烟花浪漫至如归。”
将诗的每句首字连接起来,便是后来宋美龄撰写的爱情小说题名――往事如烟。
洛阳纸贵 红尘难归
《往事如烟》轰动了美国,在国内却始终如烟一样平静,连蒋介石都蒙在鼓里。
一次,有人无意对刘纪文透露了《往事如烟》的内容,刘纪文内心猛地一怔,颇想写封信给宋美龄,表示对她的感激和敬意。但是,为了这位“往昔情人”的安宁,刘纪文极力克制住任何冲动。
不过,也许受这段“情事”所陶冶,刘纪文从政期间一直勤勤恳恳,安分守己,为人称道。他于1956年在美国洛杉矶病逝。此时,宋美龄已年近花甲,平时足不出户。但是,她依然专门发函吊唁。
2008年10月,即宋美龄逝世后六年,美国知名女性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才在她的新著《最后的皇后》中,将《往事如烟》的幕后真相彻底“解密”。
(《书屋》2010年第3 期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