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始末

2010-04-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然而,纪念堂的位置应选在何处呢?

根据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等8省

市选派最优秀的建筑师汇聚北京,组成选址设计工作组。选址设计组成员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操劳一生,现在应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息。基于此便设计出“水上日出”方案。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此方案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香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不知为什么,他们又觉得这个方案也不够理想。设计组的成员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中才最合适。

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当即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关于纪念堂的高度,要求恰如其分,既能遮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压倒纪念碑。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这种正方形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由于它在广场中轴线上,建筑形式对称而立,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设计组当即按杨庭宝方案勾画出了纪念堂草图。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共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德宣布奠基仪式开始,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发表了讲话。

奠基仪式刚刚结束,一支精神抖擞的建筑工人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这支队伍是赶来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向毛主席宣誓之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进入纪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国锋亲笔题写的六个大字:“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的地面以上共分两层。首层主要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和四个大小不同的休息厅组成。

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毛主席活动的场所。大厅正中,安放着3米多高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

雕塑工作者在接到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了毛主席雕像设计稿100多件。其中,有表现毛主席站立的、有穿军大衣挥手的、有坐着的。经过几轮评选,最后通过了叶毓山设计的跷腿坐沙发的方案。中央领导给雕像设计组带来话: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态,主席平时最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交谈”。

毛主席坐像背后,衬着一幅气魄宏大的壮丽绒绣――《祖国大地》,是毛主席纪念堂里的珍品之一。这幅巨大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绒绣,长24米,高7米,总面积170多平方米,重达310公斤,画面雄伟壮观。

这幅有着巨大感染力的绒绣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创作组的主要成员有著名画家黄永玉和时为中央工艺美院教师的袁运甫等人。在创作组接受为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绘制巨幅油画的任务时,在他们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毛主席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毛主席领导亿万人民在祖国大地上定乾坤、主沉浮!于是,他们把《祖国大地》的构思绘成草图,交付审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创作组的人员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创作出《祖国大地》的油画。这幅油画当即被送到山东烟台绒绣厂。43名女绣工经过68个日夜,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幅巨大的作品,并亲自护送到北京,把它装镶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厅壁上。

纪念堂南北大门的两侧,各有两座巨大的人物群雕。

北大门的群雕题为“丰功伟绩”,在两面刻有毛泽东浮雕像的大旗下,塑造了36个人物群像。

北大门东面一座人物群雕,表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座群雕由四组人物群像组成。

第一组人物群像,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第二组人物群像,反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三组人物群像,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第四组人物群像,是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的工农兵形象,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北大门西面的一座人物群雕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这座群雕也分四组人物群像。

第一组描写亿万翻身农民响应毛主席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其他三组人物,有肩扛扁担、英姿飒爽的“铁姑娘”形象,有手握刹把的大庆油田工人形象,站在她们身后的是钢铁工人。

南大门的群雕题为“继承遗志”。

南大门西侧的一座,有陆、海、空三军战士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各民族民兵的塑像。在他们后面,是一个踏上征途,回首瞻仰纪念堂的少数民族宣传员,他的后面还塑造了一个革命老干部和一个青少年的形象。

南大门东侧的人物群雕,表现了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主题。

这四座人物群雕,是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优秀雕塑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两组群雕的位置和排列方向上,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八字门”建筑形式,采用对称八字形平面。雕像高8.7米。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北大厅隆重举行。

(《党史博采》总第332期 孟昭庚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