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拯救诗人

2010-04-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何路的“客厅”冷得像个冰窖。

一张宽大的床板被当成桌子,上面残留着他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痕迹。一瓶已经被冻得凝固的食用油,很久没刷过的饭碗,两个半鸡蛋壳以及3把挂面。剩菜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油腻腻地摊

在一次性饭盒里,这都是朋友在饭店吃饭时为他打包的剩菜。

这是距北京市中心29.9公里的宋庄辛店村。诗人何路就住在这里。他花白的头发耷拉在脸上,“胡子乱七八糟,一脸愁容”。诗人每天的生活就是睡觉、喝酒,没有电视、空调、电冰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室温和户外没什么区别。这个赤脚穿一双布鞋的55岁男人用两样东西取暖,一个不常开的电暖器和一瓶二锅头。

抢救病危诗人

2009年2月14日,那一天,高烧了十几天的何路倒在自己的出租屋里,被前来探访的朋友发现,送进医院急救。很快,由于呼吸衰竭,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一群挤在病房外的艺术家勉强凑够了住院费,但医生告诉他们,这个病每天的花费都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搞艺术的都很穷,很多人立刻就傻掉了。”画家胡月朋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时,何路的全部积蓄只有藏在床板下面的400元钱。

如果不是身患重病,400元对他来说是一笔很大的钱。打开他的“账本”,你会发现一个诗人不得不这样精打细算地生活:米10斤10元,面5斤5元,油盐作料10元……

再往下翻:“酒是少不得的,一撮虾皮下酒,一碗热汤面殿后,常吃得我意气风发、横冲直撞。酒钱10元。2.5元一斤的散装白酒够我每晚小酌。”当然,除了吃喝,他还不忘给自己留下“10元烟钱,10元赌资”。结果,100元可以过一个月。

不过,也有些时候,就连一个月100元的生活费也是奢望。何路只好练习“辟谷术”。据说,他可以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只喝清水,不吃食物,把自己的身体完全封闭起来。

突然间,这个穷得叮当响的诗人陷入了一个世俗的困境里,没有钱只有诗歌的话,他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抢救一个穷诗人的行动立即开始。何路病危当晚,胡月朋就把文章《死磕派诗人倒下啦》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文章里,他这样形容何路:“绝无仅有的‘死磕派诗人’。从圆明园画家村一路到宋庄,仍在携诗走天涯。”他在文章里附上了何路十几年来的代表作:《杀人者》、《桑塔娜的故事》……

胡月朋想到了向宋庄艺术促进会求助。随后,他得来了一个几近完美的答复:“凡是老何花的费用,我们都预先垫支。”这时,那些艺术家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很快,何路慢慢康复了。

一位真诚的诗人

当为“诗人何路”呼救的声音在网络上传递时,有人要求看何路的诗,借以证明他“到底有没有料”。但发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连网络上也没有何路作品的任何影子。

“我无法提供他的作品,我也无法证明他的身份。但他的确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何路的朋友无奈地说。此前,何路不会上网,不会打字,他的作品都一笔一画地写在厚厚的笔记本上。

何路的故事也遭到一些网友的猛烈抨击。有网友说:“一个人没有生存能力是可耻的,没办法给生命一种健康的状态,我讨厌听到‘艺术家很饿’,那是一种逃避和堕落,比吸毒和犯罪还罪孽深重。”

“为艺术而艺术的家伙”越来越少了,但何路正是其中之一,他“质疑劳动的价值”。一个女诗人坦承“不喜欢何路这种不劳而获的状态”。但也是这个女诗人,驾车66公里来找何路喝酒,只因为“喜欢他够纯粹”。

穷困潦倒的诗人

这个重庆男人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擅长挨饿的人。至少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做过火锅店老板、记者,不但无须风餐露宿,而且还拥有“几十万的家财”。

这一切延续到他带着采访任务来到坐落在圆明园废墟附近的“圆明园画家村”。这个特殊村落的历史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毕业于北京艺术院校的年轻画家,放弃国家分配,以“盲流”身份聚集到画家村。

直到今天,人们回忆当年,总离不开食物。那时候,人人都没钱,“蹭饭”成为一种必要的社交手段,有人甚至跑到地里挖野菜。

尽管穷困潦倒,可是在这段时间里,何路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这显然是何路创作的高峰期,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歌,都在这段时间完成。直到画家村被解散,“脑袋比较木”的何路被送进收容所,然后被送上了遣返回重庆老家的火车,从此开始流浪。

2007年,何路来到宋庄。这里被视为圆明园画家村之后的第二个乌托邦。和以往不同的是,画家们不再矜持了,“把画像白菜一样摆在街道两边”。反倒是何路,一直把饥饿的传统继续下来。

一无所有的大人物

自从何路病愈出院,他就已经成为宋庄的“明星”。一名叫赵庆的诗人甚至因为何路的存在而定居宋庄。当然,和何路不同,赵庆曾旅居美国,是个商人。

最初,宋庄的一个广东画家阿限让赵庆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他邀请阿限到北京城区的家里做客,到了中午,他说,“走吧阿限,请你去吃红烧肉”,阿限很高兴地同意了。正要启程时,阿限却突然说:“赵哥,我不去了,我带饭了。”说着,这个像孩子般的画家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冻硬了的糖三角。

“当时实在太惊讶了!我决定,一定要进宋庄看看,该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有这样一点也不虚荣的自尊。”最后,赵庆干脆住进了宋庄,因为宋庄让他“重新找到了抒情的能力”。

在每月一次的“行为艺术活动日”里,他第一次看到大病初愈的何路,“我不是只从文学上去理解他,我是从精神上去欣赏他。”何路因此有了新的粉丝。赵庆觉得,真正能承载宋庄精神的就剩下何路了,“他将是宋庄的绝响,在庆幸之余,我也时刻提醒自己,饿死这样的人是这个时代的不幸”。于是他决定,将来要每月供给何路三四百元钱。

何路不想让外界只知道自己的贫穷,他更希望让这些关注者知道自己究竟写了些什么。于是,赵庆自费将何路的诗歌和小说结集付印,编成255页的《何路文选》。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售书136本。赵庆将7800元用于他创立的“边缘之边艺术资金”,这是一个旨在资助艺术家的基金项目。并将另外6800元给了何路,“多少年了,我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但激动之余,他“又数了4000元钱给赵庆,也放在艺术基金里,去帮助其他人。”

人们终于可以看到这位“死磕派诗人”的作品了。诗人何路在他的感谢信里这样写道:“……何路一条烂命,竟引得如此兴师动众,我深感幸运也忐忑不安。这些温情厚意将伴随我终身。从此,何路不再是以前那个何路。此刻,我在宋庄的院子里调养虚弱的身体。春天的桃花正在开放。劫后新生的舒适感还在心里荡漾。好吧,活着并依然‘死磕’。……”

(《中国青年报》3.17 赵涵漠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